(圖/shutterstock)
撰文:劉宗志
相對其他亞洲股市,
台股具有相對高的殖利率,
每年幾乎都有近 4% 的現金殖利率,
也是存股族願意長期持股的重要原因。
然而,波動風險是長期投資人更該關注的指標。
台股今年發放現金股息總金額約 1.4 兆元,
再創歷史新高!
在經歷 7、8 月上市櫃公司密集除權息後,
投資人開始在 8、9 月陸續收到現金股利,
成為台股新一波資金的活水。
台股向來具有高現金殖利率題材,
這不但是存股族長期投資、年年領息的重要誘因,
也經常是外資法人看好台股的重要因素。
不過對於台股投資人而言,
領了高股息之後,
股價必須填息才算是真正賺到了股息,
否則這筆錢只是左手換右手、自己配給自已,
甚至遇上股價貼息,
投資人不但沒享受到高殖利率的好處,
還要倒賠銀子進去。
長期存股的投資人要避開買進高殖利率股、
領了股息卻賠了價差的窘境,
除了本身要對所投資產業與個股有相當了解之外,
還有一個簡單的方式:
選擇長期獲利、配息和股價
都相對穩健的好股,
方能避開股價大幅波動的風險。
中長期持有高殖利率股
低風險標的較佳
所有公司的營收、獲利
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外在總體經濟、
產業變動、技術創新等因素影響,
不過個別產業與公司
承受外在環境變化的能力各有不同。
對於想要中長期持有高殖利率股,
每年領取穩健股息或是穩定累積資產的投資人,
最好的選擇不是從個股的「成長性」著手,
而是要找「低風險」的標的。
雖然具成長性的產業與個股,
可能在短時間內為投資人帶來快速且豐厚的報酬,
不過投資人很難精準掌握產業、
公司的營收、獲利與股價的軌跡,
在投資人意識過來之前,
成長股的股價可能已經漲了 1 倍後又跌回原點。
甚至,如果投資人不幸是買在
成長股所位處產業榮景的末端,
市場消息面或許還是一片看好聲,
但是股價已經出現量價背離或是量大不漲,
之後往往就是一波大幅度的修正,
甚至出現腰斬再腰斬的狀況。
成長股對於投資人具有強大吸引力,
但是多數投資人不易掌握產業與公司的動態,
遑論股價買賣點。
另外,投資人還須特別留意,
部分成長股遇到產業逆風、
股價回跌到相對便宜價格,
此時會讓人誤以為這樣不但是成長股,
也是高殖利率股,
殊不知,成長股變成高殖利率股
往往就是營運衰敗的訊號,不可不慎。
波動幅度越小越好
報酬穩定才能真正獲利
反之,高殖利率股的存股概念
之所以適合中長期存股族,
主要是因為投資人的目標是
穩健配息與每年順利填息。
也因此,高殖利率股選股的關鍵密碼在於「穩健」,
包括營運、獲利、配息,甚至股價表現,
波動幅度都是越小越好。
一方面,波動小符合中長期穩定投資的概念,
投資人較不用擔心股價大幅波動、
半夜睡不著覺的風險,
這點投資人不難理解。
另一方面,
長期低波動未必代表長期低報酬,
這點常被投資人忽略。
舉例來說,A 投資人持有某成長股 2 年,
第 1 年報酬率 100%,
第 2 年報酬率負 50%,
2 年算下來平均年報酬率是 25%,
看似「高報酬」,
實際上這檔股票的股價已經回到原點,
A 投資人一毛也沒賺到。
在此同時,
B 投資人買入某檔殖利率 5% 的個股 2 年,
這 2 年領到股息後都順利填息,
其平均年報酬率為 5%,
看似「低報酬」,
但 2 年下來卻是實實在在賺了 10.25%,
即便考慮股息所得稅等費用,
其報酬率仍然輕鬆打敗 A 投資人。
為何 5% 年報酬率
可以輕鬆擊敗 25% 年報酬率?
答案就在於,
投資標的的波動度大小,
也就是所謂的風險大小。
選擇低波動度的高殖利率好股,
或許短時間內比不上波動高的成長股,
甚至輸給大盤表現,
不過時間拉長後,投資人會發現,
結果往往就像倒吃甘蔗,
長期存股族最後
常常是領先抵達終點的那群人。
本文由 Money 錢 133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