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撰文:王怡庭
低利環境下,儲蓄險成為市場主流,
但保戶在追求高利率的同時,
卻忽略了儲蓄險「低保障、高保費」的特性,
以致買到不適合自己的保單。
若想要儲蓄又能兼顧人身保障,應該怎麼做?
受利率低迷影響,
近幾年儲蓄險成為保險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即使過去金管會修正儲蓄險的佣金制度,
或者因為風險考量,
在 2017 年時調降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
導致保費變貴,
仍然沒有改變儲蓄險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儲蓄險究竟有多夯?從保發中心數字就能看出。
今年 6 月保發中心公布
國人投保商業保險投保率為 246.04%,
比 2016 年的 240.35% 增加 5.69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國人平均擁有 2.46 張以上的保單。
年花 14 萬買保單
利變型商品占一半
若從投保金額來看,
2017年「台灣人保費平均支出」已達 15 萬 1,750 元,
扣除產險平均支出 6,648 元後,
剩餘 14 萬 5,102 元購買壽險。
至於買了哪些保單?
根據保發中心數字統計,
去年壽險商業保險前 5 名
依序是利變型壽險、投資型年金、投資型壽險、
傳統壽險及利變型年金。
當中利變型壽險占了 49.3%,
利變型年金則為 6.6%,兩者相加已經超過 50%,
意即近年國人購買保險,
有一半的錢是花在利變型商品上。
而實際上,利變型商品
就是高保費、低保障的儲蓄險。
缺點 1:儲蓄險繳費期解約
會有重大損失
分析儲蓄險長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因為市場低利率,
大家想找略高於定存的收益;
第二則是銷售方式。
因為「到期保本」的特色,
與定存性質「相似」,
常被第一線業務人員拿來與定存比較,
銷售話術推波助瀾下,更增長銷售業績,
但事實上兩者大不相同。
最大的不同點,
就是儲蓄險繳費期解約會有重大損失。
以某壽險公司利變型終身保單為例,
繳費 2 年,年繳 100 萬元保費,
即使計入高保費優惠及自動轉帳折扣後,
保費降至 98.7 萬元,
但在繳費前 2 年內解約,
第 1 年只能拿回 65 萬元,繳費 2 次、
累計共繳 197 萬元,解約只能拿回 139 萬元。
仔細算算,若不幸第 1 年就解約,
本金會虧損 34%,對投資人來說,
與買到地雷股無異。
但若是將錢存到銀行做定存,隨時解約,
頂多只是利息打 8 折,本金絕不會有虧損。
缺點 2:儲蓄險
失去資金流動度
再來該考量的則是通貨膨脹與資金流動性。
儲蓄險強調的是保本,
當年度買入總金額如果是 10 萬元,
多年後期滿解約金也只能略高於 10 萬元,
但若計入多年通貨膨脹,
實際上錢並沒有如預期「長大」。
也有人質疑,錢放銀行一樣
也會遇到通膨問題,定存利率不過 1%,
也是打不過通膨。
的確,只要不投資,
資金增長速度跟不上通貨膨脹,
久了就是貶值。
但不同的是,因為儲蓄險解約會有大額損失,
失去了資金靈活度;
但定存是現金,一時遇到困難急需用錢,
或者遇到難得的投資機會,
定存的資金靈活度都強過儲蓄險。
缺點 3:人身保障不足
定期壽險才能保安康
最後,則要考慮人身保障足不足夠的問題。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數據顯示,
2017 年國人年平均所得為 64 萬元,
當中有 14 萬元花在儲蓄型及投資型壽險上,
剩餘的 50 萬元必須花在
生活開銷、存款配置上,
是否還有多餘的資金購買
真正能轉嫁人身風險的保障型商品,值得思考。
儲蓄型壽險與真正能做到保障的定期壽險
1 年保費差距有多少?
若以 40 歲中年男性保額 100 萬元為例,
定期壽險年繳保費約是 7 千元,
但投保一張有儲蓄功能的終身壽險,
年繳保費高達 4.5 萬元;
況且 100 萬元身故保額
對負擔家中經濟的中年男性來說絕對不夠,
若購買太多儲蓄型商品,
恐怕會排擠保障型商品的預算。
儲蓄型保單並非不好,
而是該給適合的人購買,
比如月光族。
仔細想想儲蓄型保單的特性,
包含失去資金運用彈性、
繳費期解約有重大損失等,
對每月收入都不清楚花到哪裡去的月光族來說,
儲蓄險的 2 大缺點反而是強迫儲蓄的利器,
幫助他們把錢留下來。
本文由 Money 錢 133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