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每次我搭計程車時,
都忍不住緊張地想:
「拜託,希望這次讓我遇到好司機吧。」
因為我爸開公車開了二十年以上,
所以我知道開車是多麼累人的事,
但這並不表示我內心的壓力就會因此變少。
我雖然盡可能理解、包容,
但每次搭計程車還是有相當高的機率
會遇到不好的司機,
讓我很難控制自己怦怦狂跳的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分享不愉快的計程車經驗
才發現男生很少遇到
原本是為了更方便才搭車,
最後卻用不愉快的心情付錢下車。
不論是哪一種不親切的司機,
都不是很好應付,
例如老是愛爭論政治話題的人、
說話語氣總像在發怒的人、
開車方式很莽撞的人,
或是一直逼問私事的人等等。
我累積了許多不愉快的搭車經驗,
並時常與人們分享搭計程車的回憶。
女生們大部分都深有同感,
表示自己搭計程車時也曾有過不好的回憶。
有趣的是和男生分享的時候,
大部分男生都說
他們搭計程車時幾乎沒有不愉快的經驗,
真的很不可思議。
例如:「搭計程車有什麼好不愉快的?」
(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啊)
「一般不都是搭上去之後跟他說目的地,
然後就睡著了嗎?」
(女生一個人搭計程車的時候才不會睡覺呢,
尤其是晚上)。
對我弟弟來說
世界上每個人都很親切
說到這裡,
不禁要提到我弟似乎有一種能力,
可以治療人們的憤怒調節障礙。
這不是指他能夠醫治人,
而是多虧了他身高一百八十公分、
體重一百公斤的健壯體格,
又因為打從慶尚道出身,
說話的語氣有點生硬,
所以即使他只是好奇發問,
也會換來別人懇切的道歉。
基本上,像這樣的人
會覺得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很親切,
就連我偶爾跟他聊天的時候,
也都會懷疑我們是不是住在同一個國家。
比方說,跟我弟聊過之後,
我才發現每個人的計程車經驗竟然如此不同,
令我大吃一驚。
聽了大家的說法,
我發現坐計程車時
沒有不好經驗的人大致上分成兩種反應,
一種是會靜靜聽你說的人,
例如:「我是沒發生過,原來也會發生那種事啊。」
另一種人則會說:
「哎呀,怎麼可能。是你太敏感了吧」、
「你怎麼都會遇到這種怪人,
到底哪裡有這種人?」讓我無言以對。
去英國時遇到很多身障人士
我便以為英國身障人士很多
我腦海裡靜靜浮現出一幅景象,
是我生平第一次出國旅行時的回憶。
在我大學時,第一次去英國住了將近一個月,
那時我發現了一個神奇的景象,
那就是不論坐公車、搭地鐵、
走在路上或在咖啡廳裡喝茶的時候,
都會常常遇到身障人士。
由於在韓國不會那麼常看到坐輪椅或者拄枴杖的人,
所以一開始我想:
「英國好像有很多身障人士耶?
韓國就沒有那麼多......」
但事實上,
並不是英國有很多身障人士,
而是韓國的身障人士連出個家門都很不容易,
然而等我知道這個真相,
卻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關於「性別平權」
也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
性別平權是最近韓國最重大的社會議題。
由於一九九○年代後出生的女性不同於之前的世代,
從小就接受男女平等的性別教育,
她們從小學時就知道女生也能當班長直到長大,
但過了二十歲之後,
才驚慌地發現學校教的跟現實狀況不一樣。
她們發現過節的時候,
都是媽媽一個人在廚房準備,
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許多性別不平等的待遇,
甚至周圍有不少曾遭受過性騷擾或約會暴力的女性。
而「江南站廁所殺人事件」
則帶給她們極大衝擊,
於是開始向外界吐露,
在韓國作為一個女性有多麼艱難。
(編註:二○一六年五月,
一名年約二十歲的女性
在首爾江南站附近的廁所慘遭殺害,
根據兇嫌供稱他並不認識該名女性,
只是認為生活中的所有女性都看不起他,
因此憤而隨機犯案)
問題是,
當這些人訴說身為女性所感受到的實質恐懼時,
周圍的反應並非
「雖然我不太懂,但的確有可能發生這種事啊」,
而是徹底忽略她們的意見,
對她們說:「是妳太敏感了」、
「辛苦的不是只有妳啊,大家都很辛苦」、
「我周圍都沒有發生過那種事」等等。
因為不太了解,就把本人沒有經歷過,
但對某個人來說是正在發生的事實當成莫須有,
這種情況實在太多了。
最後遭受這種待遇的人為了替自己發聲,
便會採取更粗糙、
更激烈的手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有些人,
自己沒經歷過就以為不會發生
跟孩子一樣幼稚
就像孩子們認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一樣,
他們因為無法想像別人的處境,
所以會把初次見到的事當成固有的狀態。
他們不會區分你我,
只以自己為中心觀察這個世界。
因為他們認為大人一開始就是大人,
所以如果跟他們說外婆就是媽媽的媽媽,
可能會讓他們大吃一驚。
小孩也常會說一些在大人眼中根本「沒大沒小」的笑話,
比方說,他們會驚訝地問:
「老師也有爸爸媽媽嗎」,
也會在問完「老師跟老公還有男朋友住在一起嗎」
之後笑得無比燦爛。
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時候,
會覺得自己沒看到,別人也看不見,
所以不會把身體藏起來,
只是遮住眼睛呆呆站著。
因此,對於不知道的事就假裝沒發生過,
是非常孩子氣而幼稚的行為。
如果無法對別人保有想像力,
就會變得容易討厭別人、壓榨他人,
並對別人的錯誤開始挑三揀四。
沒辦法以他人的立場生活
也可以發揮同理心、想像力
世界上有許多人活在不同的立場與利害關係中,
自然而然地,每個人感覺到的都不同,
這並不是必須親身經歷才能了解的事。
雖然沒辦法以他人的立場生活,
但可以為了瞭解彼此發揮想像力和同理心,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想像力
也是一種對他人的愛。
我們閱讀、創造藝術,
不也是為了培養這種高階的能力嗎?
生為女兒身的我,
不了解男人的苦衷。
所以當男人在討論當兵話題時,
我便在一旁靜靜地聽,
聽完了之後也只會說:
「原來如此,一定很辛苦吧。」
不然,沒當過兵的我還能再多說什麼呢?
然而奇怪的是,
這種反應竟然會讓男生覺得很感動。
因為不知道,所以承認自己不了解;
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會隨意批評或忽視,
然後告訴對方,
我還想聽更多我不知道的你的故事。
持續進行這種換位思考,
我們才能不互相厭惡,才能彼此對話。
雖然很麻煩又困難,
但我還是想要努力嘗試,
也希望其他人能用同樣方式對待我。
即便沒辦法以站在他人的立場生活,
但可以為了瞭解彼此而發揮想像力和同理心。
本文摘自《微笑面對無禮之人》
作者: 鄭文正 / 譯者: 徐小為 / 出版社:采實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St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