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長長的暑假讓父母傷透腦筋,
尤其是青少年滑手機時間大增,
沉迷電玩、荒廢功課、影響情緒......
有辦法好好管理孩子使用手機嗎?
哈佛大學的研究,以科學為基礎告訴你:
幾歲給手機不是問題,
問題是有沒有做到這9件事?
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段潔(Jean Twenge)
在進行跨世代研究時發現,
在2011年到2015年間,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突然大量增加。
重度憂鬱的個案增加了5成。
她說,從那幾年開始,
青少年開始增加使用手機和社群媒體,
也改變他們的生活。
手機大量的干擾了青少年的生活,
包括他們用在與人面對面互動、甚至睡眠的時間。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約莫同一時期,青少年覺得自己沒用、
對自我不滿意、不快樂的情況也開始上升。
另一位學者、哈佛教育研究所的韋恩斯坦
(Emily Weinstein)研究,找出了原因。
她在美國公立中學的調查發現,
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主要目的:
包括自我表達、與人互動、探索有興趣的事物、
以及只是滑手機看看有什麼新鮮事......
這些面向,對青少年的生活帶來正反兩面的影響。
例如,社群軟體讓青少年
可以展現自我、發聲、與遠方的親友保持聯繫,
這些都對青少年帶來正面的情緒與能量。
但同時也會讓他們在意
朋友是否喜歡他們發布的圖文、
有多少人按贊、人們怎麼回應、是否認同他們。
甚至,當看到朋友們聚會,
自己卻沒有收到邀請時,也會有失落感。
更嚴重的,可能是網路上的言語霸凌。
於是他們的情緒隨著他人的留言與反應,
忽喜忽憂,陰晴不定。
但問題不在於能不能給手機、
或是孩子幾歲時才能擁有手機。
因為如果要求孩子禁用手機或社群媒體,
也會影響他們與同儕互動的機會,
失去這些新工具帶來的好處。
(贊助商連結)
心理學家指出,
沒有一個所謂“對”的給手機時間點,
而是得像要教孩子如何健康飲食一樣,
教孩子怎麼聰明使用手機、社群軟體、以及上網行為。
“你必須先讓孩子知道使用手機的責任,
和對於使用規範有共識,
然後才來思考要不要給手機。
若是從沒有做到這樣的溝通,
建議你最好再等一年。”
美國中小學生網路安全組織執行長
凱勒佛(Kerry Gallagher)建議。
綜合哈佛教育研究所的相關研究,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包括:
1、跟孩子一起討論
使用手機的遊戲規則,愈早愈好。
面對手機在生活和學習中造成的巨大影響,
家庭中的共識如何?
2、釐清自己的價值觀,
和孩子溝通取得共識。
多和孩子討論,
希望數位工具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如何使用這些工具,才是適當?
3、和孩子一起訂下使用規則,
學習為自己負責。
不過這些規定要隨著孩子的年齡與科技
演進調整,與時俱進。
4、了解學校如何使用這些數位工具,
也觀察孩子的使用有沒有異狀。
(贊助商連結)
5、刻意撥時間與孩子相處,
不要讓孩子因為無聊而轉向手機的世界。
6、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與情緒反應,
以及這些狀況的改變對日常活動的影響,
避免錯過警訊。
7、與孩子聊天,了解他們使用手機
與社群媒體的內容與狀況。
他們喜歡什麼,在哪些狀況下覺得有困擾?
一起討論怎麼克服這些問題。
例如,不要再追蹤令他們不愉快的內容,
或不要再發布可能帶來負面效果、焦慮的訊息種類。
8、也不要過度憂心,
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手機。
青少年本來就比較多愁善感,
所以,應該跟孩子與老師們溝通,
了解、與解決孩子真正的問題。
9、父母也要以身作則,
例如不要自己一直低頭滑手機、發簡訊給孩子,
而不與孩子多用其他方式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