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上班到職第一天,
我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
同事們在聊孩子上學選學校的事。
教育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而這戰爭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展開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城鄉差距
也體現在教育上
同事 A,孩子兩歲就開始準備幼兒園的選校問題;
同事 B,孩子在雙語幼兒園,
一年學費十幾萬人民幣;
同事 C,在國際學校上小學,
據說那個學校非常難考,是萬中選一;
同事 D,小孩還在幼兒園就籌備著暑假去美國遊學,
她的孩子才六歲……
我一個小農村來的孩子,
總以為上學應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沒想到在上海,教育資源的競爭如此激烈。
這真的讓我深深地為農村的教育擔憂。
即使你的學習成績再好,
在眼界、資源等方面,
與城市的孩子差距太大。
父母的眼界
深深影響孩子
我曾在公司籌辦過一次愛心義賣活動。
義賣的物件是苗族的手工刺繡,
同時家長和孩子
可以帶著自己的物品來參加義賣。
活動開始後,
一位少年抱著滿滿一箱書「砰」的一聲
放在義賣的攤位。
他的到來點燃了義賣現場,
媽媽們立刻圍了上去。
原來,他帶了一箱英文原文書,
每本書標了價格,五塊、十塊、十五塊。
如此便宜的英文原文書,
媽媽們瘋了似地在箱子裡
挑選適合自己孩子的書。
不一會兒,他的書被搶購一空,
他將義賣所得全捐了出來。
那一箱英文書一直縈繞在我心頭。
一位剛上初中的孩子,
已經閱讀了滿滿一箱的英文書,
或許遠不止這些。
而我上初一時,
才開始學習英文的二十六個字母。
直到現在,看過的英文書屈指可數。
後來,我聽聞他母親的名字,
原來是中國分公司唯一的技術女高階主管,
曾留學美國,在矽谷工作。
看到他的兒子,我感受到了她母親的眼界。
有些孩子從小出國的次數
高於社會新鮮人
公司人力資源總監
有次聚餐時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
她有一個女兒,
小小年紀已經是伸展台走秀模特兒,
還會流利使用英語和義大利語。
她驕傲地說,
女兒的履歷比普通大學生還出色。
我看她的微信朋友圈,
有不少她女兒和外國小朋友的合影。
也曾聽一位寶潔公司的副總裁
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
她在無意間提到自己的兒子,
她兒子十歲左右,
已經去過幾十個國家,
自理能力很強,
每次出國自己拉著小箱子,
有時還會在機場幫助英語能力不強的老人買機票、過安檢。
而我直到二十五歲才第一次出國旅行。
二十七歲,我才第一次有機會去美國出差。
鄰座的小女孩出生於一九九五年,
高中畢業之後在休士頓上大學,
早已習慣了在中美之間往返。
她泰然自若,
而坐在一旁的我因為第一次長途飛行,
顯得有些緊張。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確實很大,
而這種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資源決定的。
如果父輩的資源豐富,
作為子女是很容易在富足的資源中,
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時間也是重要的競爭因素。
能力上的差距尚且可以追趕,
而時間上的差距有時很難追趕,
畢竟有些差距是幾代人的積累。
大城市的一些孩子,
六、七歲就已經去過好幾個國家,
而同齡的農村孩子,
還沒有走出過自己的小村莊,
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在一個家庭中
我看到了家庭實力差距
在杭州上學時,
我做過一段時間的家教,
我教的小女孩
住西湖畔價值幾千萬元的社區裡。
家教的內容是數學和生物,
只不過需要英語教學。
小女孩本來在美國上學,
因身體原因在家遠距上學。
第一次見小女孩,是在餐館。
女孩的媽媽帶著兩個女兒請我吃飯。
一開始,我不知道要輔導的學生是哪位。
電話中說,是一位十三、四歲的女孩,
而我眼前的兩個女孩
看起來都只有七、八歲。
末了,我才發現小女孩的腿有問題,
走路一瘸一拐。
此外,雖然她已經十三、四歲,
看起來卻只有七、八歲那麼大。
她的臉一看就是西方人的臉,
長得不像中國人。
果然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美國成長,外形也發生了變化。
來到她家,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書香門第。
我在他爸爸的書房兼臥室教她。
書房有一整面牆的書架,上面擺滿了書。
女孩說:「那些書我爸爸都看過。」
書架上擺著她爺爺的相片,
也是儀表堂堂。
他爸爸的床頭擺著幾幅油畫,很好看,
我以為是名人的作品,
小女孩說:「那是我和妹妹畫的。」
我甚是吃驚。
小女孩從小在美國上學,
她妹妹在香港上學。
她媽媽全職陪伴她們學習。
在那個家庭,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的積累和家庭實力的差距。
小女孩的腿雖然有點問題,
身高也比同齡人矮一大截,
但她活潑開朗,
並沒有因為身體的殘疾而自卑。
我想,若是她出生於普通的家庭,
想必不會如此幸運。
她爸爸說,
在國內上學怕她被同學嘲笑,
因此很小就送她到美國。
雖然回國了,但還時常需要飛到美國去做手術。
一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來自父母的價值觀
家庭教育,
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重要。
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對世界的認知大多來自父母的價值觀。
真正的家庭教育,
拚的是父母的觀念、學識、
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
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不同家庭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孩子,
彼此間的差距是巨大的。
差距的根源與其說是金錢,
不如說是父母的眼界和價值觀。
同樣是富二代,
有些人勤勉上進,極其努力,
而有些人吃喝玩樂,揮霍青春。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人生不公平。
人生本就不公平,資源是稀缺的,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獲得同樣的資源。
當我們去看一些大師的家庭背景,
會發現他們出身於書香門第之家,
比如,錢鍾書、楊絳、張愛玲等。
父母的學識、眼界、思維模式、
人生態度、世界觀、人生觀,
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學校的教育。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出生和家庭環境,
但我們可以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家庭環境,
讓他們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
即使我們未曾出身於書香門第,
我們可以努力讓孩子出生於這樣的家庭。
即使我們無法成為富二代,
但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富一代。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絕對大於我們的想像,
除了在教育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差異外,
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原生家庭對婚姻、感情造成的影響,看看吧!
----
本文摘自《你與夢想之間,只差一個公式的距離》
作者: 弘丹 / 出版社:遠流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St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