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李政諭
前份工作我與公司簽了短期的工作契約,
在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跟大多數的人想法一樣,
打算一邊投履歷一邊面試,希望在工作期滿後,
能順利銜接到理想的下一份工作。
可惜的是,離開前我還是沒能得到新的 offer,
最終,耗時四個多月,
投了20封以上的履歷,歷經了4場面試後,
才選定了職涯的下一個落腳處。
平均一個月丟了 5封左右的履歷,
才能得到一場面試機會。
看起來,並不是順利的求職過程。
難免產生的自我否定與懷疑,
在心志薄弱的時候,侵蝕自己的自信心,
我只能要求自己在每一次丟出履歷以後,
要以平常心看待回應,
無論有沒有機會面試,或是有沒有拿到 offer,
記得都不要否定自己。
求職的過程,
你可以檢討自己的不足,但切記不要自我否定。
寫下這一篇,是希望寫給
跟我一樣曾經對未來感到迷惘的人,
在未來選擇工作時,如何與自己對談,
並且認識自己的一些心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空出時間與自我對話,
好好認識自己的職涯
這次的職涯轉換,
我深刻面臨了從很早以前,
就一直卡在心裡的問題:
什麼工作是未來想要努力經營的?
什麼工作你不會覺得在浪費時間?
你想做什麼成為你的終生志業?
這幾個大哉問很難,
相信絕大多數人在即將就業時,都曾經面臨過。
如果你很幸運,曾經在某個時刻靈光一現,
或是發現了讓你眼睛發亮的職場,那麼很恭喜,
已經比大多數的人,多了時間準備自己。
對我來說,學生生涯並沒有引領我找到自己的興趣,
也因此,對於未來,我始終沒有一個結論。
於是,大學畢業打算到研究所時想想,
研究所畢業打算到國外時想想,
國外回來時打算服役時想想,
直到步入社會,蹉跎了不少時光。
到了已經出社會工作一年後的現在,
我才得到了一些較為清晰的想像,
但無論如何,還是慶幸自己對於自我能有所得。
我認為在回答這些大哉問前,
與自我對話時,要先回頭問問自己:
做什麼工作能有價值?什麼職場讓你與眾不同?
“A thoughtful man with a notebook sitting on a pile of firewood”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以我來說,我是地政背景出身,
大學時原先專攻不動產市場相關科目,
到主修測量類別畢業,
後來在研究所也是結合這兩個領域的專業,
撰寫論文畢業。
而曾經擔任國會助理,
到媒體投書、Youtube頻道經營、
或是參與新創團隊的過程,
在地政的法治類別中,也能有相關經歷可以說明。
甚至在前一份工作,
給公司聘僱為規劃師,派駐在公家機關,
無論是公部門的經歷,或是地政的規劃類別,
也都可以軋上一角。
對我來說,過去的學經歷,
無論是本科中不同的專業類別,
或是公、私部門,
都擁有可以在面試中作說明的地方,
幾乎可以說是我的鐵飯碗,
是自己不同於別人的一技之長。
如果要找一份工作,
從自己所學的專業去找,通常是最快的方法。
如果今天想應徵地政類別的工作,
我很有自信能保有競爭力,或是有互相拚搏的機會。
然而,按著自己的專業選擇工作就是最佳解嗎?
我會說,按照學歷選擇,
應該是社會上普遍對你的期待。
但你對於自己呢?你對自己的期望是什麼?
如果你的期望與深耕已久的專業相符,那當然很好。
但如果期望在其他領域發揮,
本科的相關工作就不會是最佳解了。
有時候必須要向下發掘,
看看自己的期望到底埋在哪裡,
那個期望,其實就是你對於自己未來的想像。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興趣?或是想完成的目標?
Photo by Estée Janssens on Unsplash
興趣這件事,
我始終認為是成就職涯最好的禮物。
人的一生將花上大半輩子在職場,
興趣能夠使你樂此不疲,能為你添加熱情前進。
(否則每天想著退休或轉職,應該會是常有的事?!)
而找尋自己興趣的方法,
可以觀察日常生活中,私底下經營的主題,
或是平常就有關注的領域著手。
就是那些非做不可的事以外,
你會主動自發去做的事情。
例如,一直以來我對籃球運動都很有興趣,
除了平時會與三五好友相約運動外,
我也願意投入額外的時間來經營社群。
我清楚籃球選手不會成為我的職業,
但體育記者、編輯,或是社群經營的領域,
也許就會是在這個興趣之上,我可以考慮的工作。
有興趣的事物,通常不會讓你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也不會讓你分心想著另一件事。
當然,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同興趣,
如果做跟自己興趣有關的工作,也會是不錯的選擇。
但我認為在興趣之中,有幾個特殊目標,
是你會想要致力追求,且對你而言獨具意義的。
以我來說,我平時還關注不少法學知識,
像是法律、地政、勞動相關的民生議題,
也對於具故事性的知識內容深深著迷。
我認為較艱澀的法學知識,
與一般民眾之間的認知落差,
是能夠結合上述我的兩種興趣,
透過法普與使用體驗來得到改善的。
在興趣之中,會有某個點,
將成為你願意花心思致力追求的目標。
光是想到就覺得既興奮又期待的事,
我知道這就是我想做的,想致力追求的目標!
簡單來說,對我而言,
興趣可以讓你燃起熱情,目標則可以讓你追求卓越。
其中一種若是可以存在你的職涯之中,
那肯定是最好的事。
“A person standing on top of a ladder in the clouds.” by Samuel Zeller on Unsplash
有哪些能力可以培養?
它可以成為你的未來工作嗎?
花一些時間沉澱吧!
哪怕是你覺得平凡無奇的喜好,
都可能成就你獨特的能力。
想想過去的經歷與自己的喜好,
並且思考從這當中,還需要獲得什麼能力強化。
如果以我想要追求目標來說,
會需要文字能力撰寫文案,
法普能力譯出淺顯易懂的內容,
影音能力做剪輯後製,社群經營做推廣發佈,
是因為我對創造具故事性的知識內容深感興趣,
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達成。
過去一年我嘗試著手文字、影音、法普、社群經營,
而這些新能力能開啟哪些職涯發展呢?
文字能力可以幫助我打開評論、編輯、文案等領域;
影音能力可以幫助我打開剪輯、後製、特效的大門;
法普能力則可以幫助我成為內容企劃,梳理難懂的法學知識;
社群經營能力則可以專職平台操作、粉絲互動,
凝聚有共同興趣的人。
但是,如果問我想不想每天寫文案,
舉凡像是具商業性質、廣告類相關,
或是專職影音後製,剪些娛樂性質的影片,
以某樣技能當作我的工作,答案可能會是否定的。
原因在於,這些能力的培養,
其實都圍繞著同一個目標之上。
而在這個目標之上,
這些技能的使用,對我來說才有意義,
如果用在其他不同的主題,
也許這些能力帶來的就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因此,從這之中雖然發覺自己有其他職涯的選項,
但如果與目標無關,
我就不會想讓這項技能成為我的未來工作。
為了追求興趣或達成目標,你會培養一些能力。
但這些能力的延伸,並不一定會是你想做的工作。
於是,當我發現我的最終目標,
也明白哪些能力能幫助我往這個方向前進。
圍繞這個目標,我又能夠勝任的職務,
就是最適合成為自己的未來工作,
如果能找到相關的職缺,對我來說就是下一站的最佳選擇。
Photo by Inês Ferreira on Unsplash
認識了自己以後,
工作該怎麼選呢?
如果以打牌來說,我會說面對職涯選擇,
你現在已經知道自己手上的牌有哪些。
你瞭解到你與眾不同的地方,不同於別人的一技之長。
你發掘了你自己平時有在關注、經營的興趣,
而在追求自己的興趣時,也有一些新的職涯選項。
興趣之中,你發現了一些你想追求的目標,
有些職涯選項能夠幫助你在未來達成這些目標。
這時候應該就能縮小你的選擇範圍,並且鎖定相關的職場。
我認為工作選擇的排序會是這樣:
1、目標和興趣並存於其中
2、與你的目標直接相關的職務
3、未來可以幫助你達成目標的職務(間接相關)
4、與自己興趣有關的職務
5、具有個人專業或特殊專長的職務
這樣的思考脈絡,也是從朋友身上學到的,
他們都有著心目中想要完成的終極目標,
並且在職涯發展的選擇上,
都選擇了能幫助他們完成這個目標的職務(排序3),
在追求目標的同時,
一邊提升自我的能力,一步一步地規劃前進。
從上述可以發現,我認為選擇上,
目標應該優先於興趣,
我想這也是因為追求卓越,
勇於承接挑戰,並進而突破自己,
這樣的奮鬥歷程,我認為是足以做為終生志業的。
(某方面來說,也算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後記
這個社會看待求職者很現實,
學歷、經歷、證照文憑,
都是看你適不適任這個職務時,
客觀評斷的要件。
興趣與熱情從來都不能量化,
以企業的角度來說,
沒有辦法確定求職者到底抱有多大的興趣和熱情,
以證明文件作判斷,其實也算是理性的選擇。
但我認為這些潛在的特質,
才是一個工作者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也才能帶給公司不一樣的成長。
一個有背景但沒有興趣的人
V.S.一個很有興趣但沒有背景的人,
誰比較適任?不同情境也一樣嗎?
決定要跨出不一樣的方向後,
就開啟了這四個多月求職的長征,
我想,除了體認到目前掌握的能力還不足外,
學經歷不夠推自己上去是很大的因素。
也不得不說一下,創作知識內容的舞台真的很少,
我認為這也是社會上滿可惜的地方。
還記得剛開始投遞履歷時,
正巧有幾家公司都釋出我非常感興趣的職缺,
有些職缺甚至還需要準備相關作業,
作為筆試測驗的部份,作了些研究也認真地準備,
只可惜事與願違,心裡總想著:
如果能踏上那舞台,必然能活躍其中吧!
這些過程,儘管曾經沮喪,但我並不感到後悔。
至少,在這段期間,更加認識自己,
我知道自己正走在心中嚮往的方向。
這些失敗,是走在路上時,必然會遭遇的碰撞。
也希望這段時間思考自己的過程與想法,
能帶給正在閱讀的你,
看待自己的切入角度,得到不一樣的啟發。
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設限,
人的潛能無限寬廣,聆聽自己的心之所向,
就放膽去追求吧!
喜歡我的文章嗎?
歡迎訂閱我的平台,追蹤更多好文~
本文授權自李政諭,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