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用30年婚姻證明了一件事:人生始於絕望,陷於獨立,忠於平凡。人生如是,婚姻如是。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 2018-07-24 18:04
  • 更新:2018-08-06 15:01

李安用30年婚姻證明了一件事:人生始於絕望,陷於獨立,忠於平凡。人生如是,婚姻如是。

(圖/shutterstock)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十點讀書(ID:duhaoshu)】 

2013年12月25日,當Ang Lee兩個字,

擲地有聲地從宣讀

最佳導演的主持人嘴裡發出時,

李安興奮得就像一個孩子。

原本儒雅的紳士風度瞬間全無,

他第一時間和隔壁的妻子緊緊相擁。

台上的最後一刻,

李安深情看著台下右方:

我的妻子林惠嘉,

這個夏天是我們結婚30週年的

紀念日了,我愛你。

而林惠嘉卻一如既往地低調。

在這麼公開的場面聽到一句 I love you,

眉眼中不由自主一片羞澀。

事後的採訪中更加直言不諱:

李安此舉,肉麻得無聊。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大名鼎鼎的奧斯卡最佳導演

卻活成了知名的老婆奴。

這對在聚光燈下也擁有

平凡人煙火人生的夫婦,

可以說是看透了婚姻的至簡大道。

別人眼裡的恩愛,不過是咬著牙不離不棄

李安有一段被笑談為怕老婆的經典回答。

魯豫問他,你現階段最大的幸福感是什麼?

李安簡直是毫不猶豫:

我太太對我笑一下,

我就放鬆一點,

我就感覺好幸福。

李安自詡是個很懶的人,

除了和拍電影相關的事情,

其他事情都很懶。

有時候,林惠嘉會看不過,會不高興。

有一次,李安在台灣拍《飲食男女》,

四個月都沒有回家。拍完之後,

李安非常著急地趕回家。

因為太太很生氣,

兩個禮拜都不接他的電話了,

他內心在念叨:自己要回去救火了。

 

讓太太獨自面對

家中大小事

原來,在他離家不回來的日子裡,

家裡讀小學的老大不肯做功課,

林惠嘉一個人獨自面對

這些亂七八糟讓人煩躁的事情,

很有挫敗感。

他們兩個鬧彆扭,少則兩個星期,

多則一個半月不說話。

但是慢慢適應一段時間,又和好了。

李安在片場是老辣穩重的大導演,

在太太面前卻有一種討好的小諂媚。

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蟄伏的 6 年

這個霸氣的太太到底有多珍貴。

 

畢業後六年到結婚

為了理想的奮鬥

1984年到1990年,

李安可謂吃軟飯的典型。

畢業六年,一眼看不到盡頭的

待業、看片、寫劇本。

啥都做了,就是沒賺到錢。

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會有點興奮,

騙自己為了理想。

到了第三年,李安整個人頹了,

再也不好意思提什麼理想。

然而在結婚的第一年,

林惠嘉就看透了

這種日子是無窮無盡的。

她也不是個聖母,

像雞湯電視劇那樣,

出場只會安慰李安,

妥妥做一個精神治療師。

事實上,她也非常難過,

甚至都不想活了。

 

簡單的婚禮

一直走到最後

他們的婚禮極簡陋,

連一束像樣的捧花都沒有,

唯一戴在新娘身上的點綴,

是伴娘臨時機智跑到樓下花店買的一朵小花。

結婚後,林惠嘉漸漸看開了,

先生喜歡電影就讓他鑽研去吧。

而且李安在家裡也有非常重要的

工作安排:做飯、帶孩子。

那段日子李安算是練就了

一身做菜好本領,

甚至丈母娘曾經一本正經地提議:

「李安,你這麼會燒菜,

我投資給你開館子算了。」

做著導演夢的李安哭笑不得。

 

 

一強一弱

一進一守

美國蝸居六年,

那一眼看不到盡頭的黑暗前途裡,

只有林惠嘉是李安的燈。

李安有一句很認真的話:

中國人造詞很有意思,『恩愛』

恩和愛是扯不開的。

恩是彼此不離不棄的基礎。

這當中的不同,只能靠

隱忍、體諒、犧牲來相容。

但是現實中,卻不是每一個人

都滿足於這種靜水深流的煙火氣。

2017 年的離婚大數據,

光上半年就有 185 萬對夫妻離婚。

原因各種各樣,無非都是現實生活中

無邊無際的矛盾和慾望。

現實中,只消看看轟動的

王寶強離婚事件就知道,

強弱不均的婚姻裡,

最為奢侈的倒不是

鮮花著錦的浪漫,

反而是平凡守護中的克制。

 

婚姻關係無非

首先是一場合作。

所有不離不棄,都意味著這場合作裡

有著一種讓人性發光的東西,

譬如珍惜,譬如尊重。

儀式千般好,但看平常心

不得不說,李安在電影​​裡藝術造詣高深,

在生活裡卻著實不懂浪漫。

跟林惠嘉的求婚是樸實得有點隨意。

1983年,李安剛剛畢業,

林惠嘉還在讀博士。

兩個人分居紐約和伊利諾。

李安的父母準備去紐約

看兒子的畢業禮,李安心血來潮,

打了個電話給林惠嘉說:

「我爸爸暑假要來了,

沒有什麼事情招待的話,

我們就結婚好了吧。」

 

順便的結婚攜手一生

這麼『順便』的求婚,

一般女生一定是撒手不幹。

但林惠嘉不是一般的女生。

她乾脆回答了兩個字:好吧。

沒有下跪,沒有鮮花,沒有鑽戒,

就好像大家商量了一個實驗日期

一樣普通的事情,

林惠嘉就自己開車到紐約和李安結婚了。

李安甚至不能給惠嘉一個體面的婚禮。

結婚那天,李媽媽潸然淚下向惠嘉道歉:

我們李家對不起你,讓你結婚結得這麼寒酸!

林惠嘉卻很堅定:

我不在意表面東西,

只要兩人感情好,

這比什麼都重要。 

 

重感情不重形式

多年後魯豫採訪李安時,他表示:

婚禮很隆重,但說不定過幾年離婚都有可能;

像我們這麼簡陋現在還在一起,

所以(有沒有儀式)這沒關係的。

他們這種淡泊隨意的可愛還體現在方方面面。

比如,剛結婚的時候,

李安拍《喜宴》,

甚至動用了自己洞房

花燭夜的床單去做道具;

李安在台灣得了金熊獎,

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太太報喜,

他萬般激動地撥通了電話,

林惠嘉只給他回了一句:

「哦,知道了,還有其他事嗎?」

李安成名了之後,依然毫無架子,

親自帶太太去華人區買菜。

遇到別的台灣人問惠嘉:

「你真好命,你先生

還有空來陪你買菜啊?」

惠嘉一句幽默頂回去:

「你有沒有搞錯啊,是我今天

特別抽空陪他來買菜的!」

正因為他們對形式不甚敏感,

生活中很多不如意

都自嘲著就過去了。

 

 

有的人用億萬婚禮製造童話,

他們卻用童話婚姻製造告白。

在今天,我們見慣了媒體

把婚姻裡面不滿的情緒放大,

見慣了許多不周全的細節被演繹得很糟心,

甚至都漸漸對玻璃心解讀成堅持自我了。

再看這對天然的老夫老妻,

這些誇大的渲染倒是瞬間顯得過於吹毛求疵。

對婚姻本質的真實態度,

徹底區分開了人與人。

 

真正的賢內助,

就是leave him alone

李安拍片成名後,

很多人好奇他太太是怎樣的一個人。

有一次,一個校友會因為李太太的

身份給惠嘉頒了一個傑出校友獎。

林惠嘉在致辭的時候很不地道地

一語道破她是怎樣當賢內助的:

I just leave him alone.

我只是不管他,特別霸氣。

這種不管不顧,

其實就是給對方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

不過的確,如果李安遇到的不是林惠嘉,

而是一個面對拮据經濟

憂心忡忡婆婆媽媽的人,

李安估計已經在美國某辦公室

找一份工作當白領去了,

奧斯卡最佳導演就永遠不會是他。

從這種意義來說,林惠嘉用她的

leave him alone造就了李安。

 

我不要一個沒用的丈夫

李安蟄伏在家裡的6年,無所事事,沒勁得很,

林惠嘉嘲諷他像個死人。

並且警告他,我不要一個死人丈夫。

這句話至少是個警鐘吧,

至少拍片的夢想追逐,容不得他停半步。

魯豫曾經問李安:

你太太是不是話不多的人?

李安笑笑說:「廢話不多。」當時全場爆笑。

林惠嘉的確就是這樣

一個乾練又風火的女強人,

一直用隱忍的陪伴,愛理不理的放縱,

督促著李安不要放棄。

其實這種隱忍和放縱,

本質上需要非常強大的內心。

也許因為在西方思想中浸泡多年,

讓這個女子產生一種清奇的獨立。

 

 

獨立到什麼地步呢?

獨自開車到醫院生產

林惠嘉臨產那天還在做實驗。

做完實驗開車回家的路上

感覺自己的羊水破了,

就自己開著快沒汽油的車子來到醫院,

直接把孩子給生了。

直到李安第二天趕回伊利諾,

才知道自己當了爸爸。

林惠嘉就是這樣,

用安置深情最恰當的距離,

保持了一個女人

最自由簡潔的姿態。

現在,女性獨立已經是

被高喊到沙啞的旗號。

很多人的標準,卻依然落在事業和金錢上,

直接把女性獨立和女強人劃上等號。

所以,我身邊有不少女性,

把離得起婚養得起娃作為強人的目標。

這種對獨立的審美,更多時候是媒體締造的,

是不婚主義者主張的。

她更像是女作家筆下那個

挎著鱷魚皮手袋、穿著絲質白襯衫,

但是又同時不會泡奶粉不用還房貸的女人。

 

新郎對新娘說的

一句話嗤之以鼻,

這句話是:我會讓你幸福。

落在滿是柴米油鹽的婚姻裡,

鱷魚皮手袋不便帶去菜市場,

絲質白襯衫一下廚房就會髒。

獨立兩個字,只能寫入生活的樂觀和韌性裡。

畢淑敏曾在書中對婚禮上

她說:「幸福這件事是要自己負責的,

是任何人都不能包辦的。

只有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

才把命運的韁繩,交到別人手裡。」

這跟林惠嘉對李安一樣,

以樹的姿態站立在一起,

不需要你雪中送炭,

彼此只是錦上添花。

 

李安用悠長的30年

婚姻證明了一件事:

人生好像總要在掌聲,

虛榮和慾望中得到滿足,

實質最終還是要在

默契、自由和平淡裡,

找到內心的歸宿。

人生如是,婚姻如是。

 

責任編輯 / Trina

(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超2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