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
父母們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
不管方法是軟是硬,
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
至於是否很快又反复,另當別論。
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
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
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
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
這個時候的親子關係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
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呢 ?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那些懂得放手、
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
更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
而那些控制欲強、
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
更容易與孩子發生嚴重的衝突。
大量孩子離家出走、
自殺的悲劇事件,
就是發生在這個年齡段前後。
孩子正處於青春期,
用以前的教育方法,
尤其是強制的嚴厲的,
簡單粗暴的家長作風式的教育,
當然是不管用了,
只能讓孩子的心離家長越來越遠。
父母們都該想想,
孩子為什麼不願回家?
一定有他不願回的理由。
或者說,是不能與孩子的眼下的心理特徵相匹配。
家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最可依戀的對象,
而孩子卻不願回家或故意拖延回家時間,
孩子為什麼會離家出走,
請想一想,孩子為什麼不願回家?
他一定有他不願回的理由。
先不要想孩子怎麼不聽話,
先靜下心來,從自身找找原因,
這與家長長期的教育方式有關。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增強了,
自我意識感和自尊心也強了,
他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認可,被肯定,
他需要心理支持,情感安慰。
需要一個民主,平等,
寬容的家庭環境來容納他的成長。
如果家庭不能提供溫暖,
平和的成長環境,父母依然採用過於嚴厲,
簡單說教的方式,
那麼,等於在激發孩子的逆反意識,
把孩子逼向家長期望的反面,
導致過激行為的產生。
家長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幫助他們度過叛逆期?
1、從生活入手去改變
青春期孩子由於生理上的急劇變化,
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反應,
大部分是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形式。
他們試圖衝破約束和管教是正常的,
甚至犯一些錯誤也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
生活上父母注意讓孩子獨立,
充分挖掘孩子的自理能力,
讓孩子養成處理自己生活瑣事的習慣,
否則事事代勞,
反而會與他自我意識的覺醒增強相矛盾。
其次從權威的影響向客觀的分析引導過渡,
因為社會的迅猛發展,
父母常常一開口就顯得很外行,
權威性漸漸丟失。
要避免指令式的“教育”,
孩子在遇到困難、問題、挫折之後,
只是需要來自父母的客觀分析和引導,
而且,這種分析和引導還應該是朋友式的。
再次,要耐心持久地與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
凡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局限學習方面),
都要誇讚,進一步引向孩子學習。
注意萬不可只重視學習,
再加上許多父母付出了很多,
對孩子的要求順勢拔高,
出現比較持續和厲害的不滿情緒,
影響與孩子的一切交流。
接近孩子,發現優點,
給予鼓勵,並學會“示弱”,
為孩子創造超越家長的機會,
2、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
有了對事物的自我辨知能力,
做父母的如果沒有註意到孩子的變化,
而是一味地像以往一樣,
牽著孩子按自己設計的路線走,
自然就會引起孩子不滿,
有意跟家長對著幹。
要與孩子融洽相處,
父母就得正確認識孩子,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孩子小時候對事物的認知性不強,
這就需要父母的提醒與幫助。
孩子漸漸長大,
父母習慣了孩子對自己的依賴,
忽略了孩子成長,依然對孩子指手畫腳,
當然會讓孩子厭煩。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
3、家長要會索取 “愛”
不少家長在“愛”的問題上,
只盡“給予”的義務,不講“索取”。
如此一來,日久天長
會在孩子心中形成這樣一個概念
父母的愛是應該的。
因此,要向孩子索愛,讓孩子學會感恩。
一般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低,
如果孩子在飯桌上給自己夾菜就會感動萬分,
其實家長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
聰明媽媽不妨撒嬌,
要讓孩子覺得家長的不容易。
當然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點,
孩子自然也會多回報一些。
4、不要開口就下“命令”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
所以父母不要開口就是下命令,
“你應該……”“你不能……”如此一來,
在孩子心裡,你只是一個領導。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當成大人,
要讓他感覺受到了尊重。
5、簽一份“保密合同”
偷聽孩子打電話、偷看孩子日記,
或者是上網看孩子的留言
等美其名曰是為了解孩子的行為,千萬不要有。
事實上,這是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度的首要殺手。
和孩子簽了一份“保密合同”,
寫下什麼事情是父母可以知道的,
哪些是屬於孩子的秘密,
然後雙方違規會怎麼樣。
6、同一錯誤別老調重彈
對於同一錯誤,千萬不能“老調重彈”,
會引起孩子的厭煩情緒。
在批評中要切中要害,簡短數語指明問題,
也要避免“廉價”的表揚,
過多的表揚使孩子對錶揚失去敏感性,
就會失去激勵作用,
甚至懷疑表揚的真實性。接下來,
請多尋找孩子的閃光點,
鼓勵孩子,欣賞孩子,表揚孩子。
給孩子新的積極的自我定位,
建立孩子的自信系統。
通過這種積極的方式
(包括正面的積極的語言,
愛的溫暖的給予,細心的心靈的呵護,
認可和接納)等去影響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和關注,
孩子才能重新回到家長的身邊。
沒有比心的遙遠更難的教育。
心近了,溝通暢通了,才有談教育的資格。
7、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要想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實更多的是,
更關鍵的是,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變,
親子間的關係模式是互動的,互相作用的。
這好比我們對待朋友,
你對他和氣,對方一定沒理由對你不和氣,
你對他尊重,對方沒理由不尊重你。
親子間關係也一樣,請從高低式
(父母高位,孩子低位,父母強勢,孩子弱勢)
的教育模式換為平等式(把孩子當朋友對待)
的教育模式試試,
這樣會比現在更好,會有所改善。
在青春期孩子尋求自主性的過程中,
衝突和權利鬥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大多數孩子和父母能夠解決好這些分歧,
在維持彼此間積極情感的同時,
重新調整與父母間的關係,
使之變得更為平等。
而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背後,
往往都有一個原地踏步、不肯成長的父母。
所以,無論孩子處於哪個年齡段,
父母保持自我的覺察和成長都至關重要。
一位著名教育家說:
每個叛逆孩子的背後,
都有個不肯長大的父母。
生活沒有彩排,也不可能重來,
孩子的教育更是不能一拖再拖。
這個世界上父母是一個特殊的職業,
每個人都是未經培訓直接上崗的,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面對孩子會束手無措,
為了孩子,家長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度,
家庭教育的關鍵在家長,
家長的方法和態度直接決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處,
能否使孩子順利、健康、快樂地度過
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時期。
(滿全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