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長大後,練習把他們當「別人」! 過多意見、擅自安排,反而是一種 干涉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

  • 2018-02-26 11:42
  • 更新:2020-06-22 16:56

子女長大後,練習把他們當「別人」! 過多意見、擅自安排,反而是一種 干涉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把子女當別人」

是我們首先要開始學習轉念的事情,

或許有人聽到這樣

的論點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我從小管到大,怎麼現在不能管了?

事實上,如果能把子女當作別人,

反而可以維繫好的關係。

 

想想看,你會對朋友的事情意見很多嗎?

你會強加自己的意志力在朋友身上嗎?

你會指使朋友去做他不想做的事嗎?

用這樣的態度和子女們相處就對了,

關心他、支持他,但是別強迫他。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應該是親子之間最舒服的狀態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自己以外 都是別人

不要想控制別人

印度智者說「把別人當別人」,

這句話看似簡單,做起來不見得容易。

這句話的深層意義是,但凡不是自己,

都是「別人」,不管多親的親人還是獨立的

「別人」,另一半是別人,兒女也是別人。

既是別人,就不是我們可以掌握或控制的,

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意願和選擇權,

縱使為別人好也要適可而止。

 

很難把認識的人當成「別人」

一不小心變得雞婆

我們當然不會去管陌生人的事,

但往往只要是認識的人,

我們就不把他們當成「別人」,不是嗎?

這時雞婆的個性就出來了。

我們總覺得這樣做是為他們好,

也不管當事人願不願意就出手幫了,

搞得當事人不悅,

但還是堅持認為自己是為他們好。

 

過多意見、擅自安排

都是一種干涉

表達過多的意見,

或是主動安排子女不想接受的機會,

都是干涉,兒女為了讓步而順從,

但未來成果的好壞

不就變成你要為他們負責?

若他們以後怪你,你會接受嗎?

 

子女年過二十之後就要練習將他們當別人,

尊重他們,還給他們人生的主導權、選擇權,

學習閉上嘴巴,只能引導不能主導。

不管結果好不好,

子女都要承擔自己的選擇與決定,

這是人生的學習,

給他們空間擁有自己的人生。

 

 

尤其子女成家後

有「自己」的家庭

子女結婚成家之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千萬不要再自以為是的出太多意見,

不要看不慣念東念西,

跟媳婦或女婿意見不合,

畢竟那也是屬於「他們」家的事。

 

如果有了孫子,就快快樂樂的當阿公阿嬤吧,

不一定要幫忙帶小孩,

讓他們承擔養兒育女應付的責任,

除非他們請你幫忙,

但是也僅止於偶爾幫忙的角度,

千萬不要越俎代庖,成了他們的免費傭人。

不要為了幫孩子省保母費而幫忙帶孫子,

倘若要像保母般二十四小時的幫忙帶孫子,

恐怕不是我們這個年紀的體力可以負擔,

省了錢卻壞了身子划不來。

若真想幫忙,還不如出點錢讓他們請保母,

而你只要在旁逗逗孫子就行了。

 

 

避免和下一代

因教養觀念不同而產生嫌隙

千萬不要介入養育孫兒的意見,

萬一真的與子女的教養觀念不同,

用溫柔的語氣提醒即可,

畢竟他們才是孫子的爸媽,

他們是主,你是輔,

不要因而產生爭執,

讓親子、祖孫之間的關係受影響。

 

最聰明的父母就是經常請客,

讓孩子們攜家帶眷一起聚餐,

而且盡量到外面的餐廳,不要自己煮,

累死自己,這樣大家都沒有壓力。

你保持一貫的優雅及身為公婆的高度,

讓大家經常齊聚一堂,皆大歡喜。

慷慨的父母大家都喜歡,

何樂而不為!

 

本文摘自《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

作者: 丁菱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出版超過3,800萬冊、4,000種書籍,全年發行量可堆砌59座臺北101的驚人高度。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出版超過3,800萬冊、4,000種書籍,全年發行量可堆砌59座臺北101的驚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