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工程師 James,結婚後發現儲蓄率降低,
所以開始記帳抓漏,
即使如此,仍然對金錢很沒安全感,
透過財務規畫健診,從此不再記帳,
生活過得更輕鬆、理財更愉快。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婚前婚後不一樣
財務規劃更吃緊
今年 37 歲的 James,
婚前與太太都擁有高儲蓄率,
每月能存下收入的 50%。
婚後隨著孩子出生花費增加,
每月儲蓄率急速下滑,即使記帳,
也無法解決 James 的擔憂,
夫妻倆還常因記帳發生爭執,
直到遇上財務顧問,
找到合適方法,狀況才有改善。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
儲蓄第一步就是記帳
由於 James 對退休金規畫、
保險費用支出等財務問題感到心慌,
為了預留退休金,
希望透過省吃儉用的方法來提高儲蓄率,
他跟許多人一樣,
認為儲蓄第一步就是記帳,
且因為價值觀偏向保守,
很少購買奢侈品,婚前拿到薪水後,
除了拿出部分給父母當孝親費,
扣掉生活必要開銷後,其餘都放銀行定存。
婚後第一年合併申報所得稅,
赫然發現家庭支出開銷太多,
James 回頭檢視,
才了解是因為籌辦婚禮花費太多,
使他和太太的存款銳減,
因此開啟「鉅細靡遺」的記帳生活。
James 坦言,
「我常請太太回想當天的消費,
有時她會忘記,
就生氣地反問為什麼要記得這麼詳細?」
記帳雖然達到了解家庭開支目的,
卻也增加夫妻間相處的摩擦。
為了解金錢流向
開始鉅細靡遺記帳
James 和太太徹底執行「節流」,
購物時最注重高CP值,
能省則省是小倆口的生活哲學。
但是記帳多年之後,
James 發現自己還是對金錢很沒有安全感,
他希望退休之後,
自己每月至少有 5 萬元可使用,
因此未雨綢繆想提前準備退休金,
加上有了小孩,危機感越來越重,
總覺得家庭的儲蓄率一直下降。
除了對退休金規畫感到惶恐,
保險也讓他們困擾,
夫妻兩人對保險都一竅不通,
家中有長輩從事保險業,
保單規畫也就交由長輩處理,
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保障才足夠?
買了不少保單
卻不知道保單內容
雖然買的保單不少,
但 James 跟多數人一樣,
無法完全了解保單內容,
即使很認真地上網做功課,
仍是似懂非懂。
James 平時有閱讀財經雜誌的習慣,
為了檢視家庭財務狀況,
以及降低內心對於金錢的不安全感,
他跟太太尋求財務顧問的幫忙,
希望藉此了解自己與家人
在保險的保障上是否足夠,
並與財務顧問一起釐清需求與問題,
找出解決辦法。
顧問建議他們無須再記帳
經過財務顧問的協助,
夫妻倆深入了解家庭財務狀況,
也重新審視保單,
顧問建議他們無須再記帳,
只要從過去的帳本抓出概略,
就能知道金錢流向,
James 笑說:
「老婆知道以後都不用記帳,
當下超開心。」
有效分配資金
教育金、退休金都能存
透過財務分析,James 和他太太
現在知道如何配置金錢花費,
例如設定退休金的金額、
給小孩的教育基金要存多少、
生活開銷要占多少、
該提出多少薪水做為投資基金等,
財務分析幫 James 重新建立理財觀念,
提升了金流掌握度,
讓 James 對金錢更有安全感,
能跟太太過更有品質的生活。
先存下固定儲蓄
多花錢也沒關係
James 認為,做完財務規畫後,
建立實用的理財觀,
也幫助自己慢慢往想要的目標前進,
每個月薪水入帳後,都知道要怎麼分配,
即使當月生活費不小心高了一點也沒關係,
因為已經先存下固定儲蓄,
事先也編列好年度開銷。
在保險部分,因長輩已幫忙繳部分保費,
原有的保障不做變動,
只考慮將不足的缺口補足,
如此夫妻倆就不必擔心發生意外或殘疾,
導致工作收入中斷時會成為家中負擔。
扣掉日常必要支出後,
其餘的資金就能放進另一個帳戶,
做為子女教育費、
夫妻倆的退休金和投資基金,
再也不需要擔憂未知的風險,
對金流掌握度提高,
也不再對錢沒有安全感。
一直專注於小錢的數字
生活會過得很累
【提醒:本文觀點僅供參考,投資人請自行判斷並謹慎評估風險。】
不論你是投資新手還是高手
現在加入好友
獲得股市、財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