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越值錢,是一種本事!30 歲以後,請學會這 3 點,把年齡活成智慧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 2018-01-05 18:49
  • 更新:2018-07-17 09:18

越老越值錢,是一種本事!30 歲以後,請學會這 3 點,把年齡活成智慧

(圖/shutterstock)

 

 

 

作者:魏漸 來源:未見,ID:weseer

 

如果 23 歲大學畢業,

那麼,到 30 歲之際,

你已經工作 7 年了。

7 年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也許你還沒到 30 歲,

也許你已經把 30 歲甩到了身後,

無論怎樣,

蹣跚而來的你一定收穫了很多感悟。

步入職場這幾年,

你最受用的是道理是什麼?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年輕時用命賺錢,

年老時用錢買命

前段時間,

小李同學給我發了一條微信,

說他正在裝修新房,問我哪一款門好看。

乍一看,兩款門大同小異,

不過,價格卻是天壤之別:

一款兩千,一款兩萬。

他想買兩萬的,但覺得太奢侈,

心想:「不就一扇門嗎,

用不著花那麼多錢?但買兩千的吧,

又覺得和 190 平米大房子不匹配

——大頭的錢都花出去了,

還吝嗇這一扇門嗎?」

小李是 93 年生,比我還小三歲。

聽完他的煩惱,我不禁虎軀一震:

「原來,我兩個月的薪水,

買一扇門都不夠啊!」

 

羨慕之餘得知:

小李在當地一家國企上班,

畢業後,他利用業餘時間開了一家公司,

白天上班,夜晚創業,

為了平衡正職與副業,

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兩年下來,

錢是賺了不少,但身體卻熬垮了。

他給我發來的一組洗頭前、後的圖片,

更是令人大驚失色,

一個人精力最旺盛的階段不過 10 年而已。

過了 30 歲,身體機能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30 歲以後,你必須明白:

現在你用青春換來的錢,

未必夠你將來老了治病,

擁有一幅健強的身體,

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才華。

 

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

七月的一天,

一位陌生的大姐給我發來微信:

我是一個 41 歲的普通女人。

在一家小公司擔任會計,工資偏低。

其實我不太喜歡會計,

數字的瑣碎,不能犯錯的職業特點,

還有在稅務和老闆之間的周旋,

還要面對避稅的風險。

我發現我在職場上的

十幾二十年有點白活了。

我一直在混日子,考過職稱卻也沒有過,

我還總是以自己排斥這個專業為藉口。

 

到了現在的年紀突然想要逆襲自己的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太晚了,

但是我還是想嘗試改變的,

希望人生每天都可以燃燒自己的激情,

有一個不是那麼遙遠卻又美好的目標,

但我真不知道,

除了財務,我還可以做什麼?

茫然和沒有目標讓中年的我有些焦慮,

感受到了強烈的中年危機。

 

 

你怎麼樣對待時間,

它就會用相應方式還你

年輕的你或許對中年危機的感受還不是太深,

但對生活的雞零狗碎與反覆無常

想必已經有所體會了。

其實,功成名就與碌碌無為的區別,

很大程度上就在於

一個對待時間的態度。

確切說,是對業餘時間的態度。

 

有的人把時間用來看書,

時間還以他學識;

有人把時間用來社交,

社交還以他人脈。

而你呢?你把時間用來迷茫、

用來糾結、用來打農藥,

時間也只能還以你一事無成。

 

老年人都能追逐夢想,

那你在糾結什麼?

有部台灣影片叫《不老騎士》,講的是:

5 個台灣老人,

他們平均年齡為 81 歲,

其中 1 位罹患癌症、

1 位重聽、3 位有心臟病、

每一位都有退化性關節炎。

然而,他們夢想環島一圈

——6 個月的準備,

環島 13 天,1139 公里,

從北到南,從黑夜到白天,

只為了一個簡單而偉大的理由

——為了夢想。

 

年過八旬的老者

都可以為了夢想義無反顧,

年紀輕輕的你究竟糾結什麼呢?

從來沒有來不及的年齡,

只有不夠用的時間和資本;

從來沒有抓不住的機會,

只有不滿格的實力和勇氣。

 

世上不是所有的事,

都能以是否有用來評斷

9 歲那年,我不幸與死神擦肩而過。

在自己家門口,被一輛微型車撞飛,

滾出七八公尺遠,當場昏死過去。

目擊者都以為我掛了,

但我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多年後回憶這一場劫難

我已想不起關於此事的任何細節,

但對於生死這件事,有了更深的認識。

「如果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

我常常這麼勉勵自己。

本來我是一個臉皮很薄的人,

但遇事的時候,一這麼想,

我也能泰然處之了。

 

經常有人問我:

「你 XXX 有什麼用啊?」

具體如:

「你寫這麼多文章有什麼用啊?

你做公眾號怎麼賺錢啊?…」

老實說,每次看到這些問題,

我的內心是拒絕的。

 

就拿「賺錢」這事兒來說,

有朝一日兩腳一蹬、眼睛一閉,

金山銀山又有什麼用呢?

在這個世界上,

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用,

也不是每件事都能以是否有用去評判。

即使是你眼中那些有用的東西,

上天想要收回去,你也奈何不得。

 

 

享受人生這件事,

千萬不能等

我有一個酷愛旅行的朋友。

工作四年,我幾乎沒怎麼旅遊過,

但他國內國外已經玩了好多地方了,

雖然一部分旅行經費透支了信用卡,

但正因為這樣,我更覺得其勇氣可嘉。

 

上個月 一位身患絕症的讀者

突然問我:

「時值 30 歲被查出癌症,

我應該怎樣面對?」

有那麼幾秒,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聽了那麼多關於生死的大道理,

但真的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

說什麼都顯得蒼白。

 

西方有位哲人說:

「你永遠不知道

那一天出門會被車撞死。」

未來的不確定性,躍然紙上,

所以,能享受就抓緊機會享受吧。

別等有錢了才去玩耍,

錢永遠也賺不完;

也別等有閒了才孝敬爸媽,

忙是一輩子的事。

 

單身是最好的增值期

我有一位老鄉,跟我同齡。

家裡人都催他趕緊找女朋友結婚,

他也挺著急的。

老鄉群裡每進一個女生,

他都湊上去撩一番,

但幾個月過去依然沒有如願。

 

有一天,他在群裡說:

「我要找個女朋友,

然後穩定了,全心幹點事業。」

我打趣回:

「你先全心幹點事業,

然後穩定了,女朋友就找到了。」

 

其實,有什麼好著急的呢?

單身的日子裡,

不如先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好。

如果你來連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好,

即使結了婚又能怎樣?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衰,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當你能夠擔負另一個人的人生了,

再去追求你想要的愛情也不遲。

或許,你未來的另一半未必要你養,

但是,作為一個男人,

你務必擁有賺錢養家的能力。

 

相比一直上漲的房價,

你的遠見和努力更重要

1996 年,

我叔做了一個當時看來

十分大膽的決定:

以 30 萬的價格買下了他家的大院子。

當時,家裡所有的存款湊上還差七萬。

二十年前的七萬,可不是小數目,

畢竟,那時一根冰棒才兩毛錢,

但他瞄準了那個地段,

認定將來一定會發展成中心區,

舉債買了下來。

 

今年舉鎮搬遷

拆遷辦給出的報價是 200 多萬,

市值上升了 7 倍。

無獨有偶,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

他說,他兩年前 40 萬買的房子,

到今年市值已經突破 80 萬了,

當時買房的時候,

身邊的朋友都不看好,

但他力排眾議把幾年的積蓄全砸了進去。

倒不是慫恿大家也去買房,

畢竟如今再去買房,

成倍升值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了,

只是想說:

在別人都看不到未來在哪裡的時候,

你卻能火眼金睛當機立斷

——這種遠見卓識,簡直不能更讚。
 

當然,

你要有機會去做一個決定,

也得首先達到准入門檻;

與此同時還得具備

相應的抗風險能力。

而這兩點,

對於普通家庭出身的你來說,

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

簡言之:

遠見和努力都是好東西,希望你也有。

 

越老越值錢,是一種本事

越老越值錢的東西,其實不多,

古董算是一種。

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東西

都是越老越不值錢,

比如,人的容顏、體能、智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

它們都會悄然衰退下去。

對一個人來說,

沒有比這更無奈的事情了,

你不得不去面對,

除此之外,或許你也發現了

——職場中,許多公司更喜歡招新人,

因為,在老闆的眼裡,

年輕人具有更強的可塑性,而且更便宜。

 

作為老員工的你,

如何去應對這種變化呢?

你得讓自己變得「越老越值錢」:

1、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經驗雖然值錢,但畢竟有限

——持續更新的經驗才會升值。

 

2、力求在某一方面成為「專家」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這就是不被取代的生存之本。

 

3、保持年輕的心態,勇於接納新事物

老去的人很多,但鮮活的心很少

——只要還沒死,請對世界保持好奇心。

 

 

人到 30 歲,變化非常大

30 歲,是一座山,

山那邊,有人買車買房結了婚;

山這頭,有人兩手空空一光棍,

不同的造化,不同的境遇。

 

步入職場這些年,

一個人能發生多大的變化呢?

最顯著的變化莫過於:

別人都買兩百萬的別墅了,

你還在搶兩毛錢的紅包。

當然,人生是一次長跑,

暫時的落後和領先都不算什麼,

但是,人生中還有多少十年?

所以,千萬別虛長年齡了

30 歲以後,

請把年齡活成智慧!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未見(ID:weseer)。

魏漸,青年作家,專注個人成長探索,

代表作品《永遠不要打探別人工資》

《35歲以後,你靠什麼安身立命》等,

多次被人民日報、十點讀書、思想聚焦、

LinkedIn等大號轉載。

公號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作者本人:wawadiary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