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歐洲率先公布禁售汽柴油車的時程
中國可望跟進
繼美國特斯拉( Tesla )、中國比亞迪( BYD )之後,
各大汽車品牌廠紛紛發表電動車未來發展大計,
電動車產業大趨勢已成形,
可預期國內電動車零組件族群未來幾年營運將水漲船高,
造就一檔又一檔飆股。
成立才 15 年
目前掌握近 50 萬台Model 3 新車訂單的 Tesla ,
是全球電動車領導廠商,儘管營運持續虧損,
且負債累累,在美股的市值卻比成立逾百年
美國第 2 大汽車品牌廠福特( Ford ) 高出約 100 億美元(截至 2017 年 10 月 20 日),
其背後所透露的涵義是:
電動車開始放量進入高成長期,
傳統汽車正在走下坡,前者將取代前者。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Tesla 平價版電動車
今年 9 月起逐漸擴大出貨
近期雖遭遇生產瓶頸 出貨不順
但市場對於創辦 Tesla 的靈魂人物
現任 CEO 馬斯克有信心,
預期明年起 Model 3 出貨量會快速放大,
而且會陸續推出更多新車款,
Tesla 股價因此居高不下,
接獲相關零組件訂單的台股 Tesla 概念股也隨之相繼大漲。
繼上半年 Tesla 股價大漲 7 成之後,
比亞迪股價自 9 月以來也大漲,
短短一個月就大漲 5 成。
野村證券發表報告指出
中國正研擬淘汰汽柴油車時程
鼓勵生產電動車的「雙積分」制度明年將上路,
比亞迪作為中國電動車領導廠商,
已規畫在今年第 3 季至明年第 4 季推出 5 款新車,
明年度新能源車(純電動、油電混合)
銷售可望大幅成長 68% 至 19 萬輛,獲利前景看好。
近期比亞迪股價大漲,
也連動到台股比亞迪概念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凡甲( 3526 )。
此外, 隨著中國電動車保有量不斷增加,
對於充電椿或充電站的需求持續增加,
政府正結合各大電動車廠,
進一步落實大規模的建設計畫,
積極布局相關商機的健和興( 3003 )明顯受惠。
純電動車中國車市發展重點比亞迪
在 1995 年以製造手機電池起家,
2008 年開始在中國製造銷售新能源車,
美國股神巴菲特旗下波克夏當年收購了該公司 10% 的股份,
主要是看好該公司將主宰中國新能源車市場。
就像其他中國汽車製造商一樣,
比亞迪能獲得國有銀行融資、中國政府的新能源車訂單,
並從中受益。
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電動車銷售量也高居全球第 1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
2016 年度汽車銷售年增 13.2% 至 2,802 萬輛,
連續 8 年超越美國,蟬聯全球之冠,
今年更上看 2,900 萬輛,
而目前電動車的滲透率不到 1% ,
隨著雙積分政策明年 4 月上路,
可望加速電動車普及。
相較於歐美日,
中國的汽柴油傳統汽車業競爭力差了一大截,
這些年透過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
中國有機會成為未來的汽車製造強國。
在中國第 13 個 5 年( 2016 ∼ 2020 年 ) 計畫下,
油電混合動力車逐漸退位,
純電動車將是發展重點,
並朝「智慧化、輕量化、底盤一體化」 3 大面向深耕。
看好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巨大潛力,
加上電動汽車充飽一次電的續航里程不斷增加,
歐美日汽車品牌大廠除了積極投入研發,
也陸續準備在中國設廠組裝電動車;
Tesla 動作也相當積極。
川普訪中
Tesla 等待關鍵時刻
Tesla 的電動車很受中國富豪青睞,
去年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 10 億美元,年增 3 倍。
根據彭博先前報導,
Tesla 為進一步搶攻中國市場,
有意在上海設廠組裝電動車,
以節省 25% 的進口關稅。
根據中國現有法令,
Tesla 若在中國設立車廠,
至少要跟一間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
今年 3 月,
中國社群媒體龍頭騰訊以 18 億美元收購了 Tesla 約 5% 股權,
成為 Tesla 第 5 大股東,
但至今還不清楚雙方是否會在中國合資設電動車廠。
市場傳言,配合美國總統川普 11 月上旬到訪,
中國可能會宣布開放外資在經濟特區獨資設立電動車廠,
而 Tesla 或許就在等待這個關鍵時刻來臨。
一旦 Tesla 未來在中國完成設廠,
它所面臨的組裝產能不足問題亦可望紓解。
電動車台廠供應鏈
潛力股 8 檔
一、順德( 2351 )
全球前 3 大高功率車用導線架製造廠,
上半年 EPS 為 1.83 元,
因匯損而與去年同期持平,
隨著 9 月起 Tesla 及其他車廠擴大拉貨,
法人估下半年營收優於上半年,
年營收增幅達15%,續創新高,
2017 年 EPS 約 4.5 元,
2018 年 EPS 約 5.5 元,建議 70 元以下找買點。
二、康普( 4739 )
生產動力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原料硫酸鎳,
並且透過 Panasonic 供貨 Tesla 及中國電動車廠,
去年 EPS 3.01 元;
今年上半年 EPS 年增至 2.36 元,
下半年隨著新產能陸續開出,
法人估 2017 年 EPS 約 5 元,
2018 年 EPS 上看 8 元,
預期硫酸鎳出貨量增加及報價上漲將成為未來主要成長動能,
建議 100 元以下找買點。
三、凡甲( 3526 )
比亞迪新能源車「油電混合切換模組及電流控制關鍵連接器」主要供應商,
上半年因客戶新能源車出貨量偏低,
加上第 1 季新台幣大幅升值,
獲利大幅衰退,
但下半年受惠客戶新車陸續發表,
業績將大幅成長,
2017 年稅後(以下同) EPS 挑戰 5 元,
成長動能可望延續到明年,建議 70 元以下找買點。
四、乙盛( 5243 )
Tesla 電動車中大型機構件主要供應商,
鴻海集團成員,
隨著新上市的 Model 3 近期開始量產,
加上原有的 Model S 及 Model X 電動車穩定出貨,
法人估來自 Tesla 的營收貢獻明年可望達 4,500 萬至 5,000 萬美元,
較今年倍增,營收比重可望上看 15% ,
成為推升明年獲利高成長的重要動能,
建議 47 元以下找買點。
現在加入好友【獲得股市 最新消息】
►點此加入LINE好友
►點此加入產業研究中心社團
►點此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