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偏心!」不管怎麼做 小孩都說不公平? 聰明爸媽用3招搞定:別讓孩子記恨你一輩子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

  • 2017-07-28 11:00
  • 更新:2020-11-03 17:36

 

手足吵架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妹妹的蛋糕比較大塊?」

「為什麼哥哥不用做家事?」

孩子似乎總能從各個地方

找出「不公平」的跡象,

明明給的物品與關愛都是相同的,

卻覺得父母對另一個孩子就是比較好...

孩子認為的「公平」,到底是什麼樣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雷伯恩‧佐曼

 

從「最後通牒賽局」學習分享

孩子對不公平的感受強烈,像是獎勵不均或偏心,

行為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厭惡不公」。

你的兒子喜歡椒鹽脆餅,

於是你把椒鹽脆餅做為他整理房間的獎勵。

當兒子正開心吃著椒鹽脆餅時,

你把熱巧克力聖代做為女兒整理房間的獎賞,

然後讓女兒在兒子面前津津有味的吃聖代。

你也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肯定有人會大喊:「這樣不公平!」

孩子就是無法忍受同伴得到比自己更好的獎賞。

但若情況正好相反呢?

 

不公平有兩種:

一種是拿到較少,

另一種是拿到較多。

孩子是從什麼年紀開始,對自己拿到熱聖代,

但別的小孩只有椒鹽餅乾時,會感到不安?

你帶兒子去看電影,女兒已經有些吃味,

而且兒子回到家時,

還抱著吃了半包的爆米花,

以及超大一盒的彩虹糖。

女兒伸手向哥哥要些彩虹糖吃,

結果兒子只在妹妹掌心上放了一小顆糖果,

把盒子剩下的九九%彩虹糖收歸己有。

正如你所料,妹妹馬上表達她對

「分配不均」的不滿,

大哭說:「這樣不公平!」

女兒沒法扭轉劣勢,

她不接受哥哥的提議也沒轍。

但你能扭轉這狀況!

身為家長,你可以對兒子說:

「好好與妹妹分享,否則我就把整包拿走,

你們兩人都吃不到。」

這麼做,就成了「最後通牒賽局」。

我們都希望有一天,

兒子發現拿得比妹妹多也是一種不公平,

而當妹妹抱著一大盒彩虹糖出現,

他屈居劣勢時,或許就會明白這道理。

當兄妹都明白,

自己拿到太多或太少都是不公平時,

就愈來愈不會因為彩虹糖或蛋糕

分配不均而吵架。

 

 

我們很想知道,這天究竟何時會到來?

哥哥何時會發展出比妹妹更成熟的公平意識?

他何時願意分享更多彩虹糖,

而不是只給一小顆?

心理學家利用最後通牒賽局進行實驗發現,

當要求五歲小孩分享彩虹糖時,

他們會多留一些給自己,

但請八歲小孩這麼做,

他們會傾向公平的分配糖果。

由此顯示

八歲是開始展現公平意識的年紀

也是這個年紀,

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好好引導孩子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因為他們在意我們的觀感,

而且已經能夠了解什麼是不公平,

即使這個不公平對他們是有利的。

為了維護公平,

他們會開始願意犧牲對自己有利的分配。

 

「是他先開始的!」

經過無數次把孩子拉開,

並提醒他們善待彼此後,

你或許會覺得,

永遠沒法讓孩子們停止爭吵。

更何況要他們彼此合作,

那就像是孩子們主動向你要求,

把甘藍菜當作飯後甜點一樣遙不可及。

事實上,只要我們好好教導孩子,

就有機會降低衝突,

並引導他們選擇合作。

賽局理論家已設計出多個方法,

成功關鍵就在於:

要有正確誘因,你不必介入,

孩子們就可自己達成和平協議。

而你的主要角色就是創造一個情境,

讓孩子自己領悟到合作比衝突好。

 

當然,孩子不會每次都樂意合作,

但若他們意識到彼此還會相見,

就會理解合作會讓他們下次見面時

相處更融洽——

而下次見面可能就在五分鐘後。

以家庭常見的「收拾困境」為例,

孩子臥室地板上成堆的樂高、

拼圖、衣服與玩具

(這些東西到底是從哪來的?)

該是收拾的時間,

你的兩個孩子卻一動也不動。

你承諾他們,

如果收拾乾淨就帶他們去吃冰淇淋,

但一點用也沒有!

 

 

新行為科學有三個方法,

可有效促進合作

首先,立下規則:

如果其中一人開始,另一人也要照著做。

為了維持公平,你可以讓他們輪流收拾,

直到所有玩具回到箱子,看到地板為止。

或是,你也可以嘗試混和模式,

由你開始發動合作。

如果孩子陷入爭吵僵局,誰也不願先動手,

你可以先播下一顆合作的種子。

由兒子先收拾一些樂高,然後你跟著收拾。

如果女兒不願加入,就兒子收一把,

你也收一把,你要改變遊戲規則,

若兒子跟你合作,就能得到冰淇淋,

而坐在沙發上生氣的女兒,

則一點也得不到。

她肯定會大聲抗議,但你已經給了她機會,

而她選擇拒絕合作。

你現在已展示如何合作,

也給了兩個孩子誘因。

 

第二,自己也參與其中,

讓孩子看到合作的價值

下一次,當兒子收拾一大把樂高,

你可以要求女兒跟著做。

如果這回她答應,你就成功了。

這項實驗讓孩子知道,

彼此合作可讓房間更快收拾好;

如果合作,雙方都會更輕鬆;

不用你威脅,他們就能把工作完成。

你的策略就是加入一個新玩家—你自己。

你讓孩子看到合作的價值,

讓他們更想加入合作的行列。

如果這個做法無效,

你還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第三,合作打擊共同敵人

你就說你會自己把玩具收乾淨,

結果就是兩個孩子都沒有冰淇淋可吃。

兩個孩子會了解到,他們應該在你動手前

先一起把玩具收好,才能得到獎賞。

你嚴厲的打破賽局,促使孩子合作

打擊「共同敵人」,也就是你!

賽局理論家證明了,一旦孩子們開始合作,

看到合作的價值,日後就有動機更常合作。

 

 

打造最打動人心的公平

像蛋糕這類可切分的東西,

可以利用「你切我分」來達成公平分配,

但有些東西就是無法切割,

例如:「誰先來?」

孩子之間的許多衝突糾紛,

會讓家中尖叫、爭吵不斷的,

大都屬於這個範疇。

擲銅板是事前公平,在擲銅板前,

孩子的勝算是一樣,誰也不嫉妒誰,

但當擲完銅板,肯定有人會崩潰,

跺腳埋怨這個世界(或爸爸)有多不公平。

猜拳、單純輪流也有類似問題。

 

你如何將無法切割的東西

或權力交給最想要的孩子,

而且沒有人會找你抱不平?

當然,你不能直接用問的,

因為每個人都會說,

「我最想要。給我吧!」

在電動玩具的爭議上,

父母可安排一場「首玩權」的家事拍賣

其實,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用錢來付款,

與其用真的貨幣,

建議可讓孩子用勞務來支付。

 

每個小孩對於做家事的厭惡程度不分上下,

要進行一個以家事為基礎的拍賣並不困難。

你可以從一些簡單的家事開始,

像是「收拾一樣玩具」。

再來,加入更繁重的家事,

比方清理整個房間,

看看是否有人決定退出。

不斷加入更煩悶累人的家事,

直到最後只剩一個孩子舉手。

這麼做,不只確保了做最多家事的孩子,

就是最想要這個獎賞的人,

也讓部分家事能夠有人分擔。

結果就是父母與孩子雙贏。

 

除此之外,為了改善單純輪流法,

賽局專家提出了「平衡輪流法」。

以分配一批圖書為例,

假設有個朋友的孩子長大了,

送你一箱他們已經不讀的書。

你的孩子堅持不共享所有圖書,

而是各自擁有自己的書。

此時就可運用平衡輪流法,先讓女兒挑一本,

後選的兒子可挑兩本,接著女兒再挑一本。

後面四本你可以重複一次這順序,

或改為兒子先選,接著女兒挑兩本,

最後兒子挑一本,讓分配更公平。

 

賽局教養法:讓孩子學會雙贏

 

看更多好文,與孩子一同成長:

 

本文摘自賽局教養法:讓孩子學會雙贏

作者:雷伯恩‧佐曼/譯者:王怡棻/出版社:天下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Katney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出版超過3,800萬冊、4,000種書籍,全年發行量可堆砌59座臺北101的驚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