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編按:
本文的作者認為,
台灣教育過份要求小孩一定要
「聰明」,殊不知
單一的智育=考試成績=學習成就
早就是過時的觀念了。
更加上,台灣人成長的歷程裡
沒有任何加強學習動機的機制
導致我們唸書就是為了考試、
考試就只是要考贏別人,
從學校畢業之後,就在也沒有心力去
追求知識、鑽研更深的學問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valender
會寫這篇是也是基於希望
可以一點一點的從文化上
改變台灣單一的智能觀與成功觀,
我認為這是台灣本質上
無法培育出頂尖人才的根本原因
天賦固然重要,但
「動機」才會讓人成為頂尖
其實有一個誤解,做到頂尖,
大家習慣說他有天賦
這是沒有心理學根據的民間講法
其實天賦很重要,但做好一件事情
最重要的是動機,
國外的天賦其實
也隱含著對事情一見如故的熱忱,
而並非單純指智能領域
動機包括:
勝任感
(不用解釋吧)
自主性
(是否因興趣非受壓迫而做)
價值感
(認同做這件事情價值)
當然還可能有
外在動機獎勵
與懲罰、目標、責任義務等
想當然耳,內在動機比外在更容易持續
而外在動機 有時候會損壞內在動機
很好想像吧!
本來在踢球的小孩
你跟他說:你玩就給你錢,給段時間之後不給,
踢球的動機會下降
通常要做好一件事情,無論它多起頭多有趣,
但是要到達一個程度,
過程一定是反覆練習
而無趣的,能克服的只有動機,
才能保持專注力與持續力
不要說讀書,做好任何事情都有個前提,
就是有做他的動機
活在共產主義的人,天生智商不一定比人差,
但是為什麼做什麼都比較差?
因為做什麼都沒動機。
也有智商180天才,他就是不想讀
(比如愛因斯坦文科不好),也不可能會考多高
只要有中等智力
讀書動機將決定成績
讀書為例
有的是小時候有閱讀習慣
國文超強或是出國過英文本來就超強,
加上閱讀培養讀書的理解力不差,
在課業學習上,
當大家都是屁孩時
贏在起跑點進而產生勝任感
有的人是因為家庭給的觀念
所以就也沒多想什麼
就覺得要讀書才能出人頭地
有的人早熟務實,很早就知道
錢好用所以立志一定要考上錢多的科系
當然也有人就是想享受別人誇獎的虛榮感
小結就是 多數靠的是勝任感與外在動機
當然也有人很聰明也能勝任,
但是他的內在動機低落
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高中科目可以幹嘛
或是覺得高中根本沒頭沒尾都在不求甚解
你又沒足夠社會化知道吞下去,
那你大概理解力多高都沒用
所以你說理解力有沒有影響,有,
但就是其中一個 factor
理解力可能到達一個水平之後
就邊際效益遞減,
然後可能有 0.1% 資優者
開始可能效用會明顯增加,
只要有中等水平的理解力,
動機的權重可能是大過理解力的,
高中東西沒有難到只有少數人有辦法理解
不可否認,當多數人動機都差不多的時候,
理解力好的人會因為有勝任感,進而加強動機、
產生正向循環,最後導致動機與理解力都高。
因此在大家都沒什麼想法、
沒有特別動機的高中生當中,
理解力確實扮演一定關鍵的角色。
台灣的高中學業只能
篩選出理解力好、有耐心的人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誰誰誰讀書很輕鬆,
但這並不意外,人中一定會有outlier,
有人 200 公分一定也有人理解力或記憶力特別好,
這樣的人既然理解力好,
自然會對課業有強烈勝任感,
比起其餘的人動機本身就會強的多。
所以不可否認資優者存在,
但並不意味著動機不重要。
或者更進一步說,高中會這麼吃理解力是因為,
多數人對課業有自主性與
價值認同是很難的事情,
而且高中是在給定
相等的時間看誰成果高,
這樣理解力高的人速度自然比較快,
然而真實世界是
不管你用多少時間,
只看你累積的實力,
因此不必然意味著
理解力相較弱勢的人沒有其他天賦
至於你說 既然如此
用這套制度篩選人是不是就一定不好?
那也不見得,這套制度起碼可以確保篩選出
理解力好、可以忍受一定無聊的人,
這在醫生律師工程師中
其實是很重要的,
當然這群人有別的天賦或是動機,
因此更能勝任醫生律師工程師的腳色就另當別論,
但他至少有過了這些重要行業的基本門檻。
但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是理解力而非智力
因為智能多種領域,創造力、人際應對能力、
內省能力、語文、音樂、觀察力…等等
有興趣可以去估狗
如果沒有多元的智力觀,
就容易錯失了多樣的人才
台灣人小時候讀書強
但沒有養成「動機」
讓人繼續追求卓越
回到台灣,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台灣人小時候各種強,
長大成為頂尖的還是少數?
原因就是,小時候的目標
都是狹隘的,容易產生勝任感,
以及想要考上後獎勵,
無論這獎勵是優越感、金錢地位,
或是一個外在施加目標目標及責任義務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出社會
一個工作目標是多元的,
我很難只達到一項工作上要求
就對整體工作有勝任感,
而當讀書靠的勝任感突然消失,便失去動力。
而外在動機更是難以持續的,這應該可以同理。
再說一次,
做到頂尖最重要的是
持續專注投入的有恆毅力
而非智商,
這國外已經做過長時間大規模的實證研究了,
而影響毅力的主因就是有無強烈的內在動機
國外雖然理解力不如台灣,
但可能有強大的內在動機,
無論是頂尖學者、藝術家、創業者、商人,
哪個是從無到有只要兩三年的?
所以可以看到台灣在技術人才
是絕對不輸歐美甚至更優越的,
然而在頂尖人才開始有差距
回到本文,教育就是一個把人抽離人性的地方,
重要的應該是讓學生自我產生動機,
而記者習慣用成績與看世界,
無疑是把社會的多元性複雜挑戰性,
濃縮成單一目標處理,
忽略了智能領域的多元性
與工作目標的多元性,
因此要有強烈動機不能只靠勝任感,
而是自主性與價值感這種深層的動機。
真正創造價值的是創造力,
因為理解力
就是決定你能多快到達一條道路終點,
但有創造力才是真正延伸道路的人,
社會鼓勵理解力好而非創造力好
就是鼓勵做高級技術人員
而非商業、學術、藝術上創新人才,
但後者 才是能產業轉型、創造價值的關鍵,
除此之外各種天賦
都有其作用力該受到同等重視。
台灣錯誤的教育文化:
要求孩子「聰明」
而台灣完全無視內在動機
不斷吹捧面子、金錢等外在動機,
更會進一步惡化人的內在動機,
而內在動機如自主性與價值認同,
才是持續專注事務的原動力,
沒有這原動力是不可能做到頂尖的,
所以為什麼台灣都只是高端技術人才
卻很少創新人才?
錯誤的文化可能是根源。
台灣人在講聰明觀
其實多半是理解力+記憶力,
一般的成功=高級技術人員,
這些刻板印象導致台灣
就是盛產優異的工程師&醫師,
至於並非理解反應力+記憶力的天賦,
卻沒受到應有的重視,
深層的動機才是持之以恆與成功的關鍵,
那也從來不是媒體與社會關注的焦點。
結論:沒動機就沒熱忱
就永遠不會有頂尖人才
其實美國二轉三轉很常見的事情,
因為頂尖人才的養成雖久,但了不起十年,
而人的職涯可能有三十年,
如果發現自己的熱忱,
其實是永遠不嫌晚的
因為如果沒有動機、沒有熱忱,
就算起步比人早十年,
也永遠到不了那個層級
高中、大學急著把人
加工成可以用的技術人才其實很不必要的
摸索興趣永遠比
被逼著培養所謂專業
來的有價值太多
然而台灣社會文化
卻從未鼓勵學生多方的涉略摸索興趣,
因為覺得連所謂的本科專業都搞不好了,
這種文化是對具有天賦者最大的迫害與浪費
真的有這麼急嗎? 急著趕去社會當螺絲釘,
一當當三十年,
卻不給自己幾年的時間好好摸索一下,
我的天賦與熱情到底在何處,
這是我見過最沒效率的事情之一了
發這篇文的動機 是看到台灣人其實很勤奮,
也很堅毅,可是多樣且大量的天賦被埋沒,
也沒有文化給予這些天賦自由發展的空間,
覺得很可惜,希望單一的智能觀與成功觀,
還有過度抽離人性,漠視深層動機的教育制度
與社會文化能有所改變,
否則台灣最大的製造業將永遠不是鴻海,
而是學校。
本文授權自 valender (非理性繁榮) 原文 於此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左編
「我的人生 我的選擇」延伸閱讀:
我們報導 各行各業出色的人物
以及每個 用力生活的台灣人。
希望能讓遇到挫折的你,
因為我們的報導 而重新擁有力量!
和「我的人生 我的選擇」成為 LINE好友
讓我們為你傳遞更多 正向人生
也讓好故事 陪伴你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