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同樣是海外商品,投資人對於手續費較低廉且風險分散的海外 ETF,似乎相當陌生,在此列出投資人常見的 10 大疑問,讓你一次搞懂海外 ETF 投資。
文 / Money錢
1. 我英文不好
買海外 ETF 是否有困難?
如果是透過複委託下單,除了投資標的簡稱是英文外,開戶和下單過程都可找專人服務,不會用到英文。如果透過美國網路券商開戶,雖然有幾家有中文介面,但還是有簡單的英文需要填寫,尤其是後續申請退稅或是有任何交易糾紛時,都需要以英文書信往來。至於研究標的,國內有財經網站提供中文資料,也有歷史績效線圖等可參考,相當方便。
2. 我該選複委託
還是自己到網路券商開戶?
各有利弊,一般來說,如果手上部位較大,最擔心風險與麻煩,其次才是擔心手續費者,可選複委託;對於網路操作有障礙,英文一竅不通者,也最好選複委託。如果手中部位普通,希望能盡快累積財富,手續費和股利稅能省就省,那就勤勞點,自己開設美國網路券商戶。
3. 下錯單怎麼辦?
來得及取消嗎?
ETF 的買賣和股票一樣,除非下單時股市還沒開盤,可以取消預約單,或是掛上去尚未成交可以取消,否則一旦股市開盤,掛單已經在市場成交,就沒有反悔的餘地了,只好賣出;不過好在 ETF 可當沖,一旦買錯,當天可以賣出。若是透過複委託下單,發現是券商下錯單,則應由券商吸收買賣的成本。
4. 戶頭一定要有外幣
才能買海外 ETF 嗎?
是,根據 ETF 的計價幣別,戶頭就要準備該種外幣,如美元、歐元或澳幣,所以透過複委託交易須開立外幣帳戶存進外幣。如果是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由於下單市場在美國,所以是匯美元至海外戶頭。少數券商會讓客戶以台幣帳戶交易,再幫客戶換匯,但會酌收手續費。
5. 有獲利的部分
會被課稅嗎?
無論股票、基金、ETF,在海外交易有資本利得的部分,都不用繳稅。但是如果獲利超過台幣 100 萬元,就必須按照最低稅負制提出申報,加計其他所得後,個人基本所得超過台幣 670 萬元,才需要併入所得稅計算課稅。要注意的是,海外投資人投資美股或美股 ETF,現金股利所得美國政府會先預課 30% 股利稅,但是如果投資「在美股掛牌但標的在其他市場」的 ETF,例如持股內容是投資在新興市場股市,那經由書面申請,這 30% 的稅隔年會退回。
6. 小資族,買進海外 ETF
基本門檻是多少?
海外 ETF 的交易單位和股票一樣,最低可以買進 1 股,假設股價 10 美元,買 1 股就是 10 美元,折合台幣 300 元左右,門檻非常低。只是,考量手續費成本,買 1 股當然不划算。如果透過複委託,通常有最低手續費金額 40∼50 美元限制,若是沒有買到 5 千美元(約合 15 萬台幣)以上,手續費就超過 1%,再加上內含管理費與換匯費用,還不如買基金。想要像買國內股票一樣,買進交易稅僅為交易金額的千分之 1.425,要買到 3.5 萬美元左右才能達到。
買到 2.1 萬台幣以上
手續費才能低於 1%
透過海外券商下單,每筆收取約 7 美元手續費,已經低廉不少,但也要買到 700 美元(約 2.1 萬台幣)以上,手續費才能低於 1%。因此對小資族來說,買海外 ETF 可能不像定期定額買基金,或是買台股的低價股那麼親民,不如等存到一筆資金之後再來投資。
版面有限...想知道剩下 3 點?
歡迎自行翻閱雜誌喔!
想替自己多加薪,穩穩理財的小撇步...
推薦這本《Money錢》ETF存股賺錢術(點此) 給你
延伸閱讀:
李柏鋒:不管高低點,用『機械式買股法』...資產穩穩翻 2 成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