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父母生氣,
是氣自己 說話失去權威。
孩子越長越大,越有自己的主張。你越讓他做的事,他偏不去做。最氣的是孩子犯了錯,你要他改正,他卻不聽。於是,你發明了「數到 3」,強硬地讓孩子服從。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孩子因害怕而屈服,
這絕對不是教育的本質。
曾經聽很多父母談論過:「假如,你的孩子聽到你吩咐他做事後,不立即照辦,你會怎麼做?」說法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三種方法:
第一種:
跟孩子數數:「1、2、3……」
第二種:
不再跟孩子爭論,自己去把吩咐孩子做的事做好。
第三種:
強制命令他立馬照你的意思做,並讓他承擔不照做的後果
當我還是個孩子,
我的父母對我「數到3」
在很多年前,我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只是觀察爸媽如何教導我,並找爸媽教育時的漏洞,來讓自己受益,而爸媽對我通常採取的是上述的前兩種方法。如今,當我遇到自己的孩子,不立即對我說的話做出反應時,我才知道應該採取哪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我的妻子
對兒子「數到3」...
那是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末,我和妻子帶著兒子去爬山。因為我平時比較忙,經常在外面出差,兒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妻子在照顧,我想趁著這個週末多陪陪他。中午時分,我們到達山頂後,找了一塊綠草如茵的草地,坐下來休息、野餐。野餐進行到一半時,兒子手中的塑膠袋被風吹到了十幾公尺之外。
老婆要兒子撿袋子
數到 3,兒子才甘願去撿
妻子對他說:「寶貝,我們不能破壞環境,趕快過去把袋子撿回來。」兒子坐在地上嘟著嘴巴,拖拖拉拉的就是不動。妻子用手指著兒子,用命令的語氣說道:「我數到 3,快去給我撿回來!」「 1…」「 2…」「 3…」兒子依然無動於衷。妻子站起身來,臉上掛著一副要發怒的表情,伸手朝遠方的袋子指了指。兒子這才慢吞吞地站起來,不甘願地走過去將袋子撿了回來。我沒有說任何話,只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
下山時,兒子任性要我們抱
甚至坐在地上 賴著不走
下山的時候,我把原本替兒子拎著的背包背在他肩膀上,牽著他的手往山下走去。開始的一段路,兒子勉強能跟上我們的步伐。大約半個小時後,兒子的步伐明顯慢了下來,最後直接站在原地不動了。將背包脫下來扔在地上,伸手想要我們抱他。其實,山沒有多高,孩子完全可以應付得來。我拉住想要去抱他的妻子,對兒子說道:「把你的背包撿起來,再堅持一下,不然可能會被我們落在後面了。」
兒子絲毫沒有理我的話,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臉上帶著一副「你不抱我我就不走了」的表情。我沒有再理會他,拉著妻子朝山下走去。兒子看我們真的沒有等他的,不一會兒就哭哭啼啼地追上來了。
兒子不聽話
就因為我們平常 老是「數到 3」
晚上,妻子安頓好兒子入睡後,很生氣地問我:「孩子還小,你怎麼能這樣懲罰他呢?萬一把他累著了,或者在山上嚇壞了怎麼辦?」我說,兒子之所以對我們的話充耳不聞,就在於你平時喜歡跟他數數。看似你贏得思考處理方式的時間,但更糟糕的是,給了孩子思考應該怎麼來應付你的機會。他以後會有更多的機會,為自己所犯的錯誤尋找藉口,做事猶豫,優柔寡斷的性格也會慢慢形成。這樣做的最大後果就是,這會讓他成年後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很難取得成功。是的,就是這麼可怕!
為什麼孩子犯錯時,
不要「數到3」?
第一:
意味著對於糾正這件事,其實可以討價還價。
第二:
說明父母不馬上回應或糾正,甚至會直接導致後期孩子對父母翻白眼或者直接頂嘴,變得更為偏激。
第三:
打到怕為止的做法,是最為沒有用的。因為,和孩子建立的任何關係,必須是基於「信任」和「幸福感」,而絕不能是因為「害怕你」。其實,解決孩子犯錯的方法很簡單:用正面強化和鼓勵來溫柔地哄他,建立起他自己的自信,養成立刻執行的習慣就好了。重要的是,你必須在此之前,發現他們的動力是什麼,這樣會讓你事半功倍。
如果鼓勵沒用,你還可以...
1. 不要期望那傢伙自己想通
這個年紀的孩子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覺悟的,說白了,這是他們的天性。
2. 馬上糾正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你應該馬上回應,進行糾正,態度要堅定,絕不能因心軟而鬆懈,那是在害他。
3. 養成習慣
在糾正之後,將「我告訴過你了」變成你常說的話。這樣今後你再告誡他時,他會認真聽取你的建議。(這個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但堅持就會一定有效)。
4. 建立良性關係
當孩子有困難時,你立即與他一起做出決策並付諸有效行動,這會讓他逐漸對你產生尊敬,並以你為榜樣。另外,當孩子表現很好的時候,父母也要毫不猶豫地進行表揚,這一點與糾正他的錯誤同等重要。因為,不能發現美好的事物,我們將會永遠毀掉那些美好的行為。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
- 日本研究發現「聽話的人都不快樂」!表現越乖的小孩,內心其實已經被父母 完全摧毀了...
- 孩子有這 3 個特徵,將來注定 不孝順!再不糾正 就毀了!
- 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 脾氣!
- 孩子的成就,不只是爸媽的責任,讓孩子學會這 4 件事,比上一堆才藝班 更有用!
- 數學 26 分的智慧》梁嘉銘教給女兒的不是 加減乘除,而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陪伴與想像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