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經過 1 萬公里的長途跋涉,
張耿豪與太太在去年 9 月初
完成了一輩子必看的芬蘭「極光之旅」,
為期 2 週的旅程,
費用高達 20 萬元,
但他花起來毫不手軟,
「這筆錢我早就從美國股市準備好了。」
張耿豪大方分享他投資美股的心路歷程。
一起來看看他的理財故事...
(贊助商連結)
從小養成存錢好習慣
零用錢存下 8 成
「小時候爸媽給的零用錢,
我幾乎都可以存下 8 成。」
從小張耿豪就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他說,自己不抽菸、不喝酒,
也不買車,除了喜歡 3C 用品、
偶爾跟朋友吃飯或看電影之外,
就沒有重大開支。
出社會擁 70 萬小金庫
大學 4 年期間,
張耿豪除了每月存下零用錢,
閒暇時還兼差打工,
畢業時已經存到 50 多萬元,
加上當兵 1 年多存的 10 來萬元,
剛出社會的他就擁有約 70 萬元存款,
而這一筆母金
就是他進軍美股淘金的「本錢」。
每年賺 7%
看中「複利」威力
目前從事工程師的他,
還有另一個「ETF 美股─世界財經」部落客的身分。
談起寫作的初衷,
「原本只想紀錄個人投資 ETF 的心得,
沒想現在已經意外累積 4 萬多粉絲。」
他謙虛說,對許多投資高手來說
「每年賺 7%」不到 1 根漲停板, 微不足道,
但他看中的不是報酬率高低,
而是細水長流的「複利」威力。
過去 6 年,張耿豪繳出年賺 7% 的成績單,
最後連老爸都被說服,
請他幫忙打理退休金。
不過,這一段美股投資之路,
並非一帆風順。
到美股挖寶白忙一場
積極操作獲利不如 ETF
因為自己是工程師,
對 Apple 推出的新商品「很入魂」,
有一天看到報紙頭版下了
「鴻海是蘋果概念最大受惠股」的標題,
他內心產生疑問:
「如果 iPhone 賣得好,為什麼要買鴻海,
而不是直投資蘋果的股票?」
2011 年
直接到美股挖寶
於是有別於其他散戶,
張耿豪 2011 年就直接到美股挖寶。
他將手上資金分成積極與保守兩個部位:
一部分看消息面做美股的短線及當沖,
其餘則布局美股 ETF。
1 年後,他發現積極選股、頻繁進出的結果,
到最後經常是白忙一場,
報酬率遠不如買 ETF 來得佳。
買阿里巴巴慘賠
打造 7% 賺錢投資組合
後來他又把賺到的第 1 桶金,
投入中國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
在初級市場沒買到,甚至到二級市場搶購。
沒想到,張耿豪買進阿里巴巴後,
「10 分鐘就賠掉 7 位數字!」
看到股票慘跌,讓他根本無心上班,
生活作息大亂,覺得自己很愚蠢。
從此不用天天看盤
擔心市場漲跌
痛定思痛之後,他又調整腳步,
每天平均至少花 3 小時的時間,
埋首研究投資大師的經典書籍,
要求自己每週發 3 篇 ETF 相關文章,
也體會「投資要能讓自己安心睡覺」的道理,
於是把資金撤出,
專注在不須選股或選市場的 ETF。
張耿豪表示,美國掛牌的 ETF 有 1 千多檔,
選擇性高,他會優先挑選市場或區域,
並搭配資產配置,
從此不用天天看盤,擔心市場漲跌。
每年重調股債比
不擔心退休金沒著落
目前他的 ETF 資產配置,
8 成集中在股票、2 成在債券。
核心資產有 7 成分散在美國、歐洲、
亞太及新興市場等 ETF ;
另 1 成則是布局在看好的產業及股票;
此外,他也配置 2 成的中期公債 ETF,
這樣的投資組合讓他 6 年下來
平均年報酬率達 7%。
挑選 ETF 標的
秉持 4 大原則
挑選 ETF 標的時,他秉持 4 大原則,
包括費用率高低、
基金規模至少 10 億美元、
每天成交量 10 萬股及成立時間等。
因為這筆資金要當成退休金使用,
在操作上,核心資產基本上「只進不出」,
並每半年再擠出一筆資金,繼續投入核心資產;
至於衛星資產,若碰到金融市場的黑天鵝事件,
就用一小部分資金逢低入市,
比如去年英國脫歐後,
歐洲 ETF 單日大跌 1 成多,十分罕見,
他大膽買進反而賺了 7%
年獲利 7% 的投資組合
65 歲時就能自動
「養胖」到 800 萬元
現在張耿豪已不再是當年做短線的小散戶,
並用績效說服擔任空姐的太大一起學理財,
他算了一下,就算不再增加投資金額,
目前年獲利 7% 的投資組合,
到他 65 歲時
就能自動「養胖」到 800 萬元,
就是一個退休大撲滿,
根本不用擔心政府
退休金會不會破產的問題。
善用理財工具
就不用擔心退休金破產喔!
延伸閱讀: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