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老年照護的人際網路
越趨薄弱
人口高齡化導致家庭結構改變,
「台灣的生育率只有 1.18人(2015年),
少子化的問題是全球最嚴重!」
推動年金改革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說,
孩子生太少、向外遷徙等現象,
讓台灣家庭結構萎縮很快,
從 1960年代平均一個家庭有 5~6人,
目前一家只約 3人左右
(內政部統計,2016年 6月,平均一戶 2.77人)。
他指出,家人少、子女少,
使年長者可享受到的「家人照顧」
與「經濟互惠」都跟著減少,
而且還可能更花錢!
即使是健康的老人,
因為沒有子女、家人隨侍在旁,
像是陪伴、就醫與三餐等各式需求,
樣樣都必須另外花錢補足。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照顧一位失能者需要 2~4人
而「獨居老人」在財務與照護上所能得到的支持,
是銀髮族中最薄弱的。
然而,台灣的老人獨居現象,
卻在迅速增加中。
根據內政部每四年一次的「老人狀況調查」,
目前最新的民國 102年版本中指出,
55歲以上族群獨居的比例在增加中,
其中 65歲以上族群獨居的比例攀升更顯著,
從四年前、民國 98年版本的 9.2%,增至 11.1%。
林萬億指出,在台灣儘管中低收入戶占總人口不到 4%,
貧窮老人看似不多,
但許多是「近貧」與「隱性貧窮」。
這些近貧、隱貧族群除了因交通等各種因素
造成社會參與度低、無法有效連結各種資源,
在財務上也很脆弱,禁不起任何變數。
然而,卻有愈來愈多的銀髮族,
得面臨長期照護的健康風險,
對退休財務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年紀超過 65歲後,
每 5.7人就有一人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一旦如此,一生中長照需求時間平均約 7.3年。
目前台灣已有超過 76萬失能者,
推估到 2031年,臺灣失能人口將急增至 118萬人。
而照顧一位失能者至少需動員 2~4個人。
台灣超過 200萬上班族
面臨照顧父母 選擇離開職場...
林依瑩觀察,隨著戰後嬰兒潮邁入老年,
台灣近年也出現了「照護離職潮」,
保守估計,已有超過 200萬的上班族,
面臨父母健康照護的壓力,
其中不少人選擇暫離職場。
除了人力需求,長照帶來的財務壓力也令人喘不過氣。
據估計,一年長照費用約 80萬元,
若乘上平均看護期 7.3年,
那麼,一個人一旦進入長照狀態,
開銷大約 600萬元,
很可能吃掉大部分退休金,可說是最大的開銷與風險。
對於老後長照議題,
已經被蔡英文總統的新政府列入重點政策,
延續之前「長照十年」計畫,
衛福部在 2016年 7月端出「長照十年計畫 2.0」規劃草案。
該版本強化社區整合照護模式,將長照資源區分為三級:
A級的「社區整合服務中心」、
B級的「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與C級的「巷弄長照站」,
預計服務對象從 51萬人擴大到 74萬人。
「家庭已不太可能成為穩定的照顧力量,
因此政府將資源『公共化』『制度化』,來解決老後安養問題!」
儘管政府已啟動各種改革
來迎接超高齡社會,但制度真的可靠嗎?
「不分族群、不分身分,所有人,
包含已領(年金)者,都可能被改到!」
林萬億曾這樣形容「年金改革」,
許多人覺得自己的退休規劃彷彿被埋下未爆彈。
備妥退休存摺
人生下半場更樂活
「自己的退休自己顧,這樣才最實在的!」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李瑞珠說,
以一般勞工來說,退休金的組成有三根支柱,
分別由政府給付年金的「勞保」、
雇主與個人分攤的「勞退」與「私人儲蓄」,
民眾容易將「勞保」與「勞退」搞混,
顯然多未認真研究退休這件事。
在「年金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召開之前,
一度傳出勞工的「勞保」加「勞退」之後的所得替代率超過 87%。
然而會後,林萬億澄清,
若以平均退休年齡約 61歲來分別計算勞退的新制與舊制,
那麼,勞保加上勞退的所得替代率只約 60%出頭,
比軍公教族群低。
制度會改、局勢會變,
外在力量沒有什麼永遠的保證。
因此,不管你是哪一個職業族群,
退休規劃最好自己掌控,仍然可以操之在己。
「與其乾著急,不如及早規劃,
視情況拉高『私人儲蓄』比重,
以提升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
李瑞珠建議,可以先設想未來的退休生活水準,
並加上通膨因素,以此推算出所需退休金總額。
而後,減去政府與職業年金(例如勞保與勞退)
及已累積的準備金,
就能算出還需要補足的退休金缺口。
推算出缺口後,就能概估投資報酬率,
以此尋找可提供相當報酬的對應商品。
「定存利率降低,那麼就要尋找
其他投報率較佳的投資商品!」
理財達人「怪老子」(本名蕭世斌)表示,
定存是能返還本金的無風險投資,
但全球貨幣寬鬆,各種幣別的定存利率同步走低。
投資人若不想調低報酬期待值,
就得做好準備,另尋風險較高、
投報率相對好的標的。
做好資產配置
老後免擔憂
只是近兩年黑天鵝不斷,
全球總經局勢動盪,
投資市場跟著波動。
以今年 2月 3日台股封關日來看,
去年、農曆羊年總計台股全年跌掉 1466點、
市值減少 3.7兆元,等於每位股民虧損 38萬元,
是四年來首見虧損。
但,今年農曆年後開市以來至 8月初,
台股又漲了超過 1000點,
一度漲幅居全球之冠。
上沖下洗的市場行情,加深了投資難度。
「做好資產配置,
就能從容應對變局!」
柏瑞投信投資長林紹凱表示,
應該隨年齡來調整投資風險屬性,
並做好核心與衛星資產配置,
就有機會為退休做好準備。
全球進入成長停滯的年代,種種變數接踵而來,
只有提早準備,
才能夠避免自己成為「下流老人」,
讓後半場人生得以快樂生活、盡情享受退休人生。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
還看不夠>>更多遠見雜誌本期內容在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