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老了、病了,一定要「離職」才能照顧他們嗎?其實,除了離職,你還可以…

大是文化

大是文化

  • 2017-06-14 17:45
  • 更新:2018-07-17 09:32

親人老了、病了,一定要「離職」才能照顧他們嗎?其實,除了離職,你還可以…

(圖/shutterstock)

作者: 和氣美枝

 

照護家人

難道只能「離職」嗎?

「不論我工作表現如何,

一旦開始照護家人,就只有離職這條路可走。」

這種為了照護而辭去工作的

「照護離職」不斷發生,

並在社會上掀起巨大波瀾。

這不但害得企業失去人才,

照護的日子一旦拉長,

更會導致親子共同陷入貧窮與無助。

換句話說,照護離職影響的不僅是現在,

更會進一步對未來的人生造成阻礙。

 

其實照護離職的問題存在已久,

但是,沒有實際照顧雙親、家人經驗等,

就很難正視它的存在。

那麼,為何現在這個問題會重新被人提起?

根據統計,全日本為了工作、照護兩頭燒的人,

已超過兩百四十萬,

其中大約有十萬人正面臨

「是否要因照護而離職」的窘境。

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

換句話說,我們再也無法

對「照護離職」這個議題視而不見

(按:臺灣統計資料見第二章)


 

對照護離職的人來說

容易因收入中斷 而有精神疾病

照護離職的年齡層,

大多落在四十∼六十歲之間。

這年齡的人一旦辭掉工作,便很難再次就業。

照護離職後,不光是因為

收入中斷而被壓得喘不過氣,

在身體及精神上,更會被逼到走投無路,

甚至出現虐待病患、

照護者自殺或殺人等人倫悲劇

(相信各位都曾在電視新聞上看過類似報導)

 

不只如此,

對企業、國家 也都有影響

再看企業方面,照護離職者大多正值壯年;

尤其主任級以上的人,更占了全體近三成。

在組織內擔任要職的人突然辭職,

將導致業務流程陷入短暫的混亂,

儘管最終還是得找人來填補缺額,

卻無法避免離職當下造成的損失。

 

另外,這些年收入較高的職員一旦辭職,

收入也就歸零,自然不需繳納所得稅,

這對國家來說,

即使只是一小部分,整體稅收仍會減少。

 

政府早就察覺此現象帶來的隱憂,

為此,日本首相特別在第三次拜相的記者會上,

發表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新三支箭策略。

裡頭特別提到「零照護離職」的概念,

可見其造成的社會問題已相當嚴重。

(中略)

 

 

為了照顧失智的母親

我 32歲就開始照護離職

我從三十二歲開始照顧失智的母親。

我的母親罹患憂鬱症,

不久後併發了阿茲海默症型失智症

(Alzheimer's-type dementia),

截至二○一七年五月,

我已和她同住、照護了十四年。

我的母親沒辦法

管理金錢、三餐無法自理、沒有時間概念,

無法自行安排一天行程。

她甚至曾經因為無法判讀藥包上的資訊,

而不小心吃錯藥,相當危險,

生活起居完全需要他人協助。

 

我原本擔任房地產開發專員,

人生卻在三十二歲時發生驟變。

剛開始我一肩扛起所有的照護工作,

終致陷入走投無路的狀態。

我這才意識到,

光靠我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戰勝眼前的難關。

 

 

這 14年的照護時光

我的人生進入黑暗期…

就算我想蒐集與照護相關的資訊,

也完全不知從何下手。

我明明就那麼需要幫助,

身邊卻沒人願意伸出援手,

這種人情冷暖令我氣結,

心中的焦慮更是揮之不去。

現在看來說,當時的我一再退讓、不斷忍耐,

終於把自己推進

「眼前的一切都是敵人」的死胡同裡。

那段期間,

我的心彷彿一座長滿了荊棘的陰暗森林,

個性變得頑固,完全失去了自我。

我每天都在生氣,氣自己只能眼睜睜看著,

原本應該全力衝刺的三十多歲人生,

竟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

 

離職後

照護工作 漫長得令人絕望…

還記得剛開始照顧母親時,

我經常向公司請假,久而久之,

我開始反思:

「也許我根本不喜歡這份工作。」

於是,便有了

「先暫時離開職場,之後再重新開始」的念頭,

最後我真的向公司遞出了辭呈。

 

然而,我在離職後立刻發現:

就算離職,照護該做的工作一樣也不會少,

同樣漫長得令人絕望。

接著,就是沒工作、沒收入、遭到社會遺棄,

最後落得孤老終身的悲慘結局。

 

 

我鼓起勇氣 參加照護者團體

才讓我重新振作

之後,我偶然得知某個聚集了眾多照護者的團體。

我原本就是個獨來獨往,

就連上廁所也自己去的女孩,

所以我很不喜歡那種一群人窩在一起

發牢騷、抱怨、互舔傷口的場合。

但我同時也想知道,

其他照護者面對各種問題時,

究竟是如何克服的?

所以我還是鼓起勇氣出席了某次聚會。

 

過去從來沒人願意聽我傾訴,

這裡的人卻讓我暢所欲言。

我邊說邊流淚,

最後甚至放聲大哭,實在非常失態,

但大家不斷鼓勵我、並肯定我的努力,

展現了無比的溫柔和包容。

同時,聽完其他人在照護上遭遇的種種苦悶後,

我才發現「原來不光是我一個這麼辛苦」,

這不禁讓我備感安心,

並神奇的重新振作起精神。

 

 

在這裡 與照護相關的煩惱

都能得到解答

在這之後,每當遇到

與照護相關的煩惱或不懂之處,

我只要開口詢問,

前輩或團體裡的工作人員,

馬上就能提供解答。

這個團體簡直就像個照護資訊寶庫。

也就是說,這些擁有照護經驗的人,

正是每個照護新手的最佳導師。

然而,很多照護者不知道自己的經驗這麼有價值。

他們每天光是照顧親人就夠忙了,

哪還有多餘的時間替自己發聲?

但若忽略這些寶貴經驗,實在非常可惜。

(中略)


 

照顧生病的家人

你還是可以 實踐人生目標

照護者最大的不幸是無從選擇,

惶恐於眼前的局面、迷失人生方向,

以為「開始照顧家人後,就非得辭掉工作不可」,

但這樣的做法不見得正確。

 

你並非一定得辭去工作,

才能妥善照顧生病的家人;

儘管照護期間漫長難耐,

你仍然可以像過去那樣,

按照自由意志規畫、實踐人生目標。

照護者一般都以親人為優先,

但其實你得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順位。

總而言之,

照護與工作(人生)可以兩全,

無須自斷一臂。

同時,我也深信,

對於受照護的一方而言,

唯有看見對方臉上帶著笑容,

他們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照顧。

 

未來社會

照護與工作應能兼顧!

我在這本書裡,

蒐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照護者心聲。

他們分享了許多兼顧工作和照護的智慧與技巧。

此外,我也整理了由政府及企業,

陸續推動的各種長照制度和環境規畫,

試圖阻止照護離職持續惡化。

我之所以公開這些資訊,

無非是希望建立一個,

能讓照護與工作兼顧且合理化的社會。

實際上,我認為兼顧工作和照護,

根本不是「能不能」的問題,

而是「本來就應該這麼做」。

你不能只是被動的等待,而該主動爭取。

因此,我會在書裡,透過各個照護者的故事,

傳達照護不離職的具體方法與相關資訊,

希望這些具體的實際案例,

能讓大家有所啟發並採取行動。

 

 

多數照護者

在職場上是「硬撐」的…

前面談了這麼多,

好像有點大放厥詞了,

但老實說,多數的在職照護者(包含我在內),

與其說是兩者兼顧,

還不如說我們一直處於「咬緊牙關不離職」、

死命硬撐的狀態。

照護的確不是件輕鬆的差事,

但這不僅是正視自己生涯規畫的契機,

更可以透過照護,

習得更多難以言諭的人生之道。

 

照護工作並非只有艱辛和苦楚,

更是人生進階的新課題。

假使各位讀完這本書,

能更加同理、了解照護工作,

並從中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

那將是我最大的榮幸。

 

 

本文摘自: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

作者: 和氣美枝  出版社:大是文化

 

本文由 大是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Alodia)

 

 

CMoney推出免費APP

>> 【保險對夠好】

只幫你找對保險!

我們不是保險業務員、也和任何保險公司無關。

我們從保戶的立場成立保險資訊媒合平台,

希望幫助消費者保險買對不買貴,

也讓專業的業務員有機會服務更多消費者!

 

立刻掃描 QR code!

【IOS 系統】

 

 

【Android 系統】

 

追蹤FB粉絲團,

即時學習更多保險小技巧!

 

 

大是文化

大是文化

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說: 「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做對。」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這兩位大師的至理名言就是大是文化的出版宗旨。

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說: 「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做對。」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這兩位大師的至理名言就是大是文化的出版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