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山嵜一也
倫敦地鐵工會
常常會罷工示威
早上通勤時,
我習慣沿著巴士站一路走到公司。
有一天,我忽然發現,
那條路上的租借用自行車全都不見了,
而且路上的行人似乎比平常來得多。
馬路上滿是汽車,
還不時傳來按喇叭的噪音。
甚至還有些手拿地圖,
滿臉不知所措的上班族。
我這才發現,今天地鐵又罷工了。
倫敦地鐵工會為了改善不合理的待遇,
而展開罷工活動,已經可以說是倫敦特產了。
這項「活動」總是在人們快遺忘時,
又再度上演。
或許能夠接受和習慣這件事,
才稱得上是成熟的倫敦市民。
因為地鐵罷工
巴士就會大排長龍
地鐵罷工的當天早晨,
我比平常稍微晚一點進公司。
同事也相互關心:「來的路上還好吧?」
平常搭地鐵通勤的人,
都必須轉搭巴士才能到公司。
但是真的太多人要換乘巴士了,
所以站牌一定會大排長龍,
而且終於等到巴士進站,
卻因車上爆滿,所以等車的一群人,
只得眼睜睜的看著巴士過站不停,
雖然心中焦慮,但只能想著:
「唉,老是這樣……。」直接放棄掙扎,
並帶著一種悟道般的神情,目送巴士離開。
英國大眾運輸 常常停駛
連郵局也會罷工
英國的公共建設本來就十分脆弱,
時不時的就會突然癱瘓。
也許正因如此,
市民對這類狀況大多沒什麼激烈反應,
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了。
稍微下了場雪,
大眾運輸系統就會暫停行駛。
輸電系統、交通號誌故障,
甚至是停水、斷電都是家常便飯。
有時就連郵局也會罷工,
信件完全寄不出去。
就算已經進到了網路時代的全盛期,
當電視新聞播報「收不到帳單」時,
還是會感到,
郵寄對我們某部分的生活仍無可取代。
當有人罷工時
才會知道「方便」有多可貴!
一個城市中有公共設施停擺時,
民眾才能感受到,
平日的生活其實獲得了許多人的恩惠,
所以即使放棄掙扎,
內心仍會浮現出感恩的情緒,
就像感冒時,才知道健康有多可貴一樣。
我們太習慣生活在便利的都市中,
或許罷工能稍微治療我們的「方便依賴症候群」。
「不方便」
才能創造對話的起點
罷工讓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方便性,
有了新的認知。
但倫敦與日本的便利性相比,
可說是差了一大截。
因為多數英國人,
不那麼執著於追求生活便利性,
他們常認為:「不方便也沒關係啦!」
方便與不方便,哪種比較好?
大多數的現代人應該都會選方便,
但不方便其實也有它的好處。
因為不方便
人與人之間,才會有更多互動
身處不方便的情境時,
通常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機會,
也就是所謂的溝通。
舉個例子來說,要走進一家店門口時,
剛好有人想從店裡出來,
此門又剛好不是自動門,
有的人就會稍微幫忙撐著門,
雙方就會衍生出
「謝謝」、「不客氣」等簡短、友善的對話。
就算雙方都沒開口,
還是會有眼神接觸,
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溝通。
相反的,對方要是一臉理所當然,
幫忙開門的人難免會覺得不快。
為對方撐住門,雖然只是舉手之勞,
卻充分展現出禮儀、體貼,
等同於是溝通的起點。
如果店門換成自動門,
雖然只是個微小的差異,
但就不會衍生出這個禮儀之舉和溝通的契機,
也不會特別留意到,其他客人出入的瞬間。
追求方便性到近乎全自動,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就越淡薄,
對話的機會也會因此減少。
今後的亞洲,
如果能從昭和年代
(約西元一九二六年)的價值觀中解放,
不再認為客人永遠是對的,
並更加主張勞工權益,
或許也會頻繁發生類似的罷工事件。
感到不方便時,
原本的生活步調可能會被打亂,
或產生精神壓力,
但這當下也能重新正視和反思,
生活中的便利其實受到他人的恩惠所賜。
現代人把全自動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而罷工真的就有近似於排毒的功效。
能有這樣的心態,
或許證明了你也已經是成熟社會的一分子了。
懂得享受不方便
就是英國人的 成熟智慧
地鐵發起罷工的那個早上,
進到辦公室後我稍作歇息,
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看到其他同事也陸續抵達公司,
雖然嘆著氣、一臉真拿他們沒辦法的苦笑表情,
但我總感覺,罷工這種特別事件,
似乎也是大家平淡生活中的小小樂趣。
越需花費心思的人事物,就越被珍惜,
這或許是全世界人類共通的真理。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
英國人似乎很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的倫敦,
以及閒散的英式日常。
本文擷取自:《用心的草率》
作者: 山嵜一也 出版社:大是文化
本文由 大是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Alodia)
【book可能的任務】粉絲團
透過閱讀,開拓知識
透過閱讀,增加話題
透過閱讀,放鬆心靈
我們提供「書摘」、「讀書心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