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林讓均
人生下半場,
你將如何犒賞自己?
人生下半場,你將如何犒賞辛苦大半輩子的自己?
或許很多人曾在腦海中描繪老後圖像,
然而,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面對退休,台灣人不是沒準備,
要不然就是準備得不恰當,」
中國信託資深副總、台灣個金事業處總處長楊淑惠觀察,
理財的迷思與謬誤規劃,
是國人難享受退休自主的關鍵。
今年邁入50週年,累積超過500萬個金客戶、
50萬財管客戶的中國信託銀行,
舉辦過四屆「家庭理財大調查」,
他們發現退休理財,
往往是國人財務規劃中「失落的一角」。
繼續看下去...
為何要正視退休理財,
因為人口結構 已經到了轉捩點。
2016年,台灣的「人口紅利」正式開始縮水。
「台灣已經是全球老最快的國家,
我們是應該嚴陣以待,」
楊淑惠表示,兩年後台灣就要進入高齡社會,
每七人之中就有一名 65歲以上的銀髮族;
之後不到七年,又將在 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
屆時每五人就有一人是老人。
超高齡社會 面臨三大衝擊....
10年內就從目前的高齡社會,跨向超高齡社會,
台灣一口氣晉兩階,
老化速度是另類的「全球第一」,
領先英國、美國,甚至是目前最老的國家──日本。
之所以老這麼快,最直接的原因是少子化,
台灣生育率過低(2015年約 1.18),
而且青壯族群的勞動人口
將以每年 18萬人的速度消失,
平均每人的扶養負擔加劇。
楊淑惠指出,25年前(1990年)
一位老人有 11位年輕人扶養,
2015年降低到六位,2025年更將降低到三位。
台灣人口結構丕變,也重塑了銀行的財管客戶樣貌。
高齡、少子化,
將會帶來三大衝擊
以全國個金客戶最多的中國信託銀行為例,
到 2025年,45歲以上客戶的占比將提高至 51%,
10年內就會成長將近 20%。
「社會走向高齡、少子化,將會帶來三大衝擊,」
楊淑惠指出,
首先,老後醫療需求增加;
二代健保實施後,整體給付趨少,
但銀髮族需要較多的醫療費用,
可能墊高社會成本,
也可能吃掉長輩自己的退休金。
再者,因為家庭結構單薄、成員變少,
老年照顧勢必加重家庭成員的負擔。
根據衛福部統計,
高達四成的照顧者認為在經濟上與體力上的壓力過於龐大。
第三,不再相信養兒防老。
因為下一代的負擔已經過重、無力供養,
或者過於依賴父母、成為啃老族,
因此「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
的觀念會逐漸深植人心。
破除三大迷思,為老後做準備
曾獲「遠見財金管理五星首獎」
以及多個「最佳財管銀行」獎項肯定的中信財管團隊,
又是如何對台灣人做退休理財健診?
解讀此次《遠見雜誌》與「中國信託」
合作的「2016家庭理財大調查」,
楊淑惠指出其中三大迷思。
「最大的迷思是,
大家以為退休後不需要花很多錢,錯了,」
楊淑惠說,近五成的受調者表示,
退休後無需花太多錢,
太低估老後的生活需求。
如此心態也導致有近四成 40歲以上國人
「對退休沒有任何準備」。
此外,高達 74%的受調者表示,
退休後每月支出在 3萬元以內。
然而,根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
多數民眾退休後的每月支出介於 4.1萬~9.7萬之間。
兩相對照之下,
主觀認定與 實際狀況之間的落差,
將形成非預期的 退休財務缺口。
第二個迷思,
認為「退休後保本比收益重要」。
調查發現,愈年輕的族群(40~49歲)
愈依賴以保險進行退休理財;
整體而言,前三大的退休理財工具是保險、定存與不動產。
楊淑惠提醒,
多數人以保險和定存作為主要的退休理財管道,
有太過保守的疑慮。如此的「保本」心態,
會導致定存利率遠遠追不上通膨速度,
讓縮水的退休金無力支應老後需求。
最後一個迷思,則是認為
「有健保與 一般醫療險已經足夠」。
「台灣人可以活多長?
平均 79.84歲,以後還會更長,」
她表示,「活得長」意味著高齡長輩可能需面對更多慢性病
與重大疾病的醫療需求,
也會帶來長期臥床的風險,
將會造成退休財務的極大壓力。
令人擔心的是,台灣人投保長照險的比率不到 3%,
絕大部分的民眾並未將長看風險轉嫁出去。
日本社會已經出現「下流老人」
(指「貧窮老人」)現象,
台灣社會如何避免落此窘境?
還看不夠>>更多遠見雜誌本期內容在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