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林讓均
「你看,又在吵架了啦!
這個年金改革喔,很難有共識啦!」
自從 2016年 6月,
新政府第一次年金改革會議召開以來,
公務員退休的林爺爺,
每週四下午一定盯著電腦,觀看網路直播。
坐在一旁的林奶奶聽見丈夫的感嘆,
一邊下意識地搖頭,她回應的台詞總是:
「我們軍公教能怎麼辦?只能聽候宣判啦!」
原來她是任滿 25年國中老師退休,
覺得自己與先生就是最近被改革的對象。
繼續看下去...
老得快、領得少
退休生活問題多
當林家兩老煩惱退休金將被砍的同時,
兩人 40歲的兒子也開始煩惱怎麼儲蓄足夠退休金。
他知道退休後的理想所得替代率是七成,
也就是,想過舒適的退休生活,
所需支應的每月現金流量,
最好是退休前月薪的七成。
「這樣得準備多少錢啊?缺口好像還很大?」
他感嘆,恐怕要延後退休,這還不打緊,
最近報紙竟說勞保基金即將在 2027年破產,
那退休金不就泡湯了?
「年金改革啟動,砍向軍公教?」
「四大退撫基金17年內全倒!」
「勞保、軍保破產倒數計時!」
在新政府召開年金改革會議以來,
各職業別的年金資料逐一揭露,
各式聳動的標題經常躍上新聞版面。
前所未有地,
關於退休的不確定感、不安全感,
跨族群、跨職業、跨世代,
竄往每一個人的心裡面。
也許有人知道,台灣老了,
所以牽動一連串的年金改革。
然而,多數人沒注意到的是,
台灣居然老這麼快,就在 2016年的此刻,
人口結構正在發生 不可逆的重大轉變。
台灣「人口紅利」的消失
已經開始倒數計時
根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計報告(103~150年)」,
在 2016年,老、幼人口曲線出現關鍵交叉,
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將大於 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數。
連青壯人口也在 2016年開始遞減。
2015年的勞動人口(15~64歲的工作人口)
已達最高峰、1737萬人,
今後每年將減少近 18萬的工作人口,
至 2061年將只剩約 900萬人。
「人口紅利」的定義是 15~64歲的工作人口
占總人口數大於 66.7%,而且扶養比小於 50%。
目前台灣 15~64歲的人口比重約 74%、
扶養比約 36%,然而約 11年後,人口紅利就將消失。
根據該份報告推估,
台灣總人口最快
在 2019年就會「零成長」,
之後為負成長。
到了2060年,
65歲以上的老人將超過總人口的四成,
比例甚至將高於日本等超高齡國家。
40年後,台灣成為最老國家...
台灣老化速度是全球最快,
再兩年就跨入「高齡社會」,
10年內再進化成「超高齡社會」,
五個人裡面有一位 65歲以上長者。
再約40年,台灣即將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
「人口結構改變,可能讓年金制度
從原本立意良好的『代間互助』,扭曲成『代間剝奪』!」
推動年金改革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解釋,
年金制度是隨收隨付制(Pay As You Go),
也就是,這代工作人口繳保險費,
付給已退休、領年金的上一代。
然而,一旦工作人口減少,
就勢必得增加保險費才能支應年金給付,
但因為少子化與老化,
繳費者大減,不堪負荷,
對制度產生質疑。
以國發會推估資料,
2014年台灣每 6.2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
到了 2061年就是每 1.2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
「扶老比」陡速攀升,
將讓社會保險財務面臨極大壓力。
因人口結構改變,不只年金改革迫在眉梢,
所觸發的蝴蝶效應,
也重塑了全球總體經濟樣貌。
「全球已跨入成長停滯的年代(the age of stagnation)!」
澳洲籍金融思想家達斯(Satyajit Das)指出,
過去驅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因是人口的爆炸性成長,
在20世紀,人口就翻倍成長了兩次,
但這不可能再發生了。
他表示,銀髮族的消費遠較年輕人來得少,
相對無法刺激產業需求,
全球經濟成長勢必趨緩。
近年,各國政府一再加碼推出量化寬鬆、
負利率等貨幣手段,
就是為了刺激經濟擴張、美化數據。
然而,這些看在達斯眼裡,
都是困獸之鬥、徒勞無功,
因為「地球畢竟是老了!」
加上,非預期的利空事件層出不窮,
各大金融機構一再下修經濟成長估值。
例如今年7月下旬,
「國際貨幣基金」(IMF)
就因為英國脫歐(Brexit)效應,
再度下修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估值 0.1個百分點,
今年為3.1%,明年是3.4%。
日本人口老化 稅收跟著減少
老後破產、下流老人 問題接踵來
達斯觀察,主要成熟國家都在「日本化」,
不論在經濟或社會層面。
日本從 1990年代以來,
邁入經濟停滯的 20年,
儘管現任首相安倍在 2012年上任後推行「安倍三箭」政策,
甚至在今年初使出「負利率」殺手?
但達斯觀察日本因為人口老化,
稅收跟著減少,無力進一步推升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政府的福利負擔加重,
力有未逮,愈來愈多民眾遺落在社會安全網之外。
各種問題接踵而至,
例如今年以來廣受討論的
「老後破產」與「下流老人」現象。
「就算年薪 400萬日圓(約台幣 100萬),
還是可能又老又窮又孤獨!」
《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
身為第一線照顧老人社福的社工人員,
指出日本出現愈來愈多貧困的高齡者,
只能以最基本的社會福利補助,勉強維持生命。
藤田表示,所謂的下流老人,
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頓飯、
因為付不出醫藥費而以成藥止痛,
一個人孤獨走向死亡。
如此度日的日本高齡者並不少見,
其中許多人不是一開始就落入「貧窮線」,
退休前的年收入尚且可達到平均值,
約 400萬日圓,折合台幣大約100萬年薪。
然而,各種變數使這些長者一步步走向中下階層,
甚至連下一代也一起捲入。
長照經費龐大
正侵蝕你我的未來
藤田在書中舉例,一位加藤先生在 40歲,
事業正處於巔峰時,為了照顧罹癌的父親而辭去工作,
後來父親過世後,接著照顧臥床的母親長達 10年,
等到安葬完母親,加藤先生已約 55歲。
之後加藤就算勉強找到工作,但薪水很低,
年金保險又中斷了十多年,
等到 65歲退休時,
加藤才驚訝發現領到的年金少得可憐,
一個月只有 9萬日圓(不到 3萬台幣)。
今日的日本,
可能是明日的台灣?
「『下流老人』不是只會出現在日本,台灣也要警惕!」
剛在 8月中接任台中市副市長、
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說,
因種種變因而墮入貧窮的老人,台灣並不少見。
她指出,要享有安全的老後退休生活,
除了充裕的「經濟資本」,例如退休金;
還需要良好的「社會資本」,像是人際關係、鄰里網絡。
「在社會資本上,台灣比日本好很多!」
林依瑩觀察,日本被稱為「無緣社會」,
人際疏離程度遠勝於台灣。
在日本,曾經發生過有老人孤獨死去,
事後警方探查,發現與他有 20年交情,
每天下班都要一起喝一杯的酒友,
竟然不知這位老人是否結婚、是否有孩子,
陌生得令人咋舌。
林依瑩表示,台灣還有健保可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
醫療費也較便宜,比起日本等國家還是好一些。
然而,她也指出,上述「社會資本」
「健保資源」等友善條件,
在台灣快速老化的過程中已逐漸弱化,
光靠這些,根本不足以支持理想的退休生活。
就以健保來說,台灣施行「二代健保」之後儘管擴增財源,
今年預估安全準備金可以拉長到五個月以上,
但以現在健保財務結構的設計,
恐怕尚不能因應 10年後即要進入的「超高齡社會」。
老後照養問題 顯而易見
必須正視,不能逃避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
還看不夠>>更多遠見雜誌本期內容在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