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圖片截取自:theallineed )
作者: 劉庭安
轉載自 換日線
到了快要30歲,在朋友間聊天的時候
都會聊到生小孩的話題。
每當我被問到是否要小孩的時候,
我的回答總是:
「如果我這輩子沒辦法擺脫工薪階級的話,
那就不要。我寧可把悲劇終結在我這一代。」
聽到這個答案,朋友們的反應常常是:
「你這個人太偏激了,金錢不等於快樂,
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快樂的人生。」
我倒是認為,說出這種話的人,
可能沒有好好想過我們的下一代
將會活在怎麼樣的未來裡。
如同我們的父母和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
我們的兒女將會活在與我們更不同的世界:
一個衣食無憂,但更加絕望的未來。
繼續讀下去...
整體老齡化 會顛覆時間公平,
你能夠活多久 取決於你有多有錢
死亡是唯一對富人和窮人同樣公平的.......
至少在古代是這樣的,無論你是貴族還是平民,
活到40歲左右都難免一死。
隨著醫療和衛生環境進步,
這個數字拉到了一百餘歲,
雖然有錢人能夠負擔起比較好的醫療,
但無論是誰,一輩子的時間頂多就是這樣。
但如今醫療科技的進展飛快,
已經到了讓富人
能夠「拿錢買命」的境界,
實現真正的階級不平等。
衰老、癌症、死亡正被科學界視為
可以治癒的疾病:
器官移植、抗衰老藥物、
人工臟器、自體細胞培養,讓人類幾乎可以挑戰死神。
讓我們想像一個畫面:
一個 300 歲的企業家,
剛買了幾千萬的特效療程,擺平了剛發現的癌症,
又花了幾億元施打抗衰老藥物,
繼續保持 30 歲青年人的身體,
而他的意識還可以被數字化備份,
那怕肉體消亡後還能夠繼續存在;
而一個 70 歲的平民因為負擔不起這些,只能老去等死。
時間對我們來說將不再公平。
這世界會越來越像一個充值式的網路遊戲,
你加越多錢就可以活得越久。
當大人物拿錢買命再活五百年的時候,
本來應該隨著他們死亡
而流散、重新分配的權力和財富,又會繼續累積。
日本今天經濟停滯,
就是因為「老年人口」太多!
首位華人雨果獎得主,《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在小說《贍養上帝》透過描繪一個老齡化的外星文明
來影射人類的未來:
該文明的個體可以活到四千歲,
而他們的思想在兩千歲左右
就已完全僵化,創造性消失殆盡。
這樣的個體卻掌握了社會的絕大部分權力,
而新的生命很難出生和成長,
文明就徹底衰老了。
聽起來很科幻嗎?其實這樣的未來並沒有很遠。
看看日本從二戰後的新創大國
到今天的經濟停滯、死氣沉沉,
關鍵原因就是老人數量龐大
而且有權有錢,年輕人少、窮,而且不重要。
(圖片截取自:utome)
大企業中,年輕人等到 50 歲
都還等不到上面的位子空出來,
只能苦苦的熬資格;
出來創業呢?在資源、金流
與人才高度集中於大型財團的社會,
除非有非凡的創意或際遇,
才有可能翻轉命運;
要靠民主改革對年輕人好?
當老年人佔人數多數的時候就不可能。
這還只是人們只能活到 100 歲的情況,
想想人類可以活到 300 歲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人工智能不會屠殺人類,
但它可以把貧富差距 擴大到極端的程度
比爾蓋茲最近發表了一個驚人的言論,
他認為工人工作要繳稅,
所以人工智能應該要繳稅,
寧可增加稅收,也要降低企業自動化的程度。
作為一個科技大老,
比爾蓋茲的這番言論是很石破天驚的,
尤其是他創辦的微軟
就是讓人類往自動化道路邁進的「元兇」之一。
但比爾蓋茲不是犯傻,
這番言論是他對未來世界的憂心。
科技會取代人類這件事情已經討論了幾十年。
樂觀者認為科技取代人類是件好事,
可以把人類的勞動力解放到更有生產力的事情上。
譬如說農業機械解放了大量農民進入工廠,
生產出更便宜的大量食物;
而工業自動化取代了產線工人,
讓人類能夠專注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人工智能可以診斷疾病、自主學習
接下來人類能做些什麼?
「科技會取代一部分的工作,
但釋放出來的勞工可以去做其他事情,
人工智能的普及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樂觀者在面對最新一波的技術革新時,常會這樣想。
的確,如果 Uber 全面採用自動駕駛而淘汰人類司機,
司機們理論上可以去做更多和人接觸
或是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譬如去照顧老人,或是去當畫家。
然而,這次科技演進的不同在於:
人工智能可能會進步到
能把人類能做的大部分工作都侵蝕殆盡。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能夠診斷疾病、
查看論文、撰寫新聞、繪畫、識別文字、
了解人類情感、說話、唱歌、
演奏樂器、翻譯、讀懂法條、編撰財務報表。
只要後面有邏輯,
無論這個邏輯是很明確的(演算數學公式)
或是模糊的(編一首流行歌)人工智能都能辦到,
人工智能甚至還能不斷完善自我主動學習。
工業革命讓機器取代了人類的體力,
而人工智能革命將取代人類的認知能力。
「科技」取代「勞力」
機器人 取代人類的日子 也近了...
當人類連做腦力活的價值都沒有的時候,
社會上就會誕生一大群「無用的階級」。
儘管當前對於人工智能的威脅還有些誇大,
但過去幾年的科技突飛猛進,
距離科技全面取代勞力的時間點
(科技奇點)的確已經近了。
造成的結果是: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
能夠讓資本家用更低成本創造更多財富的時候,
勞動力的投入就隨之消失。
一個「不再需要你」的未來
想像一下資本家只需要「靠自己」
就能變得更有錢的世界:
勞動和資本的剝離意味著勞動的終結,
勞動的終結也意味著工資的終結,
絕大多數工薪階級,
便失去了獲取財富的唯一途徑,和翻身的可能。
只要資本家一天還需要倚賴勞工生產,
勞工就還能有一定的話語權,
但在完全自動化的世界中,
勞工將完全失去了和資方博奕的權力。
說得更殘酷一點,
如今被生活壓迫到走投無路的人,
還能夠靠出賣自己最原始的身體本錢來勉強過活。
然而在未來,當了解人類情感
並做出最優化反應的性愛機器人,
能夠比人類還要更好更便宜的時候,
這些人要怎麼辦?
到了那時,
人類連被剝削的價值 都沒有...
本來富人就已經活在靠度假小島
和私人飛機隔絕外界的小圈圈了,
勞動和財富的脫鉤,
更讓富人得以打造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對於我們這些工薪階級的人來說,
最慘的將不是被剝削,
而是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
照這樣發展下去,最好的情況就是
統治菁英為了「維穩」,給我們直接發錢,
把沒有利用價值的我們
以「消費者」的身分豢養起來......
事實上一些歐洲國家已經在實驗無差別基本收入了。
屆時,個人的才智和努力全不重要,
因為你的勞動不產生任何價值。
統治菁英會讓我們吃好喝好,
渾渾噩噩的過完毫無價值的一生。
而掌握財富和科技的少數人,
將朝著超越人類的物種前進。
結論
其實也沒有什麼好結論的。
我認為越有錢活越長以及
人工智能全面取代勞動力是極大概率事件,
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哪怕我們課徵機器人稅,也不能夠改變機器
會變得比人類更有生產力的趨勢。
所以剩下的問題就是:
如果我們不是可以幾乎永遠活下去,
並且掌握絕對優勢的那一小撮菁英,
還願不願意活在這樣的未來裡?
如果答案是否,那我們
如何忍心去這樣對自己的小孩呢?
《關聯閱讀》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台女遭大馬海關扣留,個案之外的五個旅遊提醒
台灣人,你怎麼不生氣?──無人聞問的機場接駁系統,與浮濫卻未配套的高鐵站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vi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