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的保費也是沉重負擔嗎?
每到年底,
任職中學老師的陳小柔開始要張羅年底重大開銷,
包括給孩子的紅包、父母的孝親費,
還有年度家庭旅遊等,每筆支出都不是小錢,
不過,最讓她傷腦筋的是一家四口的年度保險費,
一年約 70 萬元,占家庭總支出的 4 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因為父母親擁有房產,陳小柔一家住在娘家,
雖然沒有「房事」的困擾,
但她仍覺得:「自己名下有房子總是比較安心。」
但是繳完保險費後攤開家庭存款薄,
會發現根本沒有多餘的錢,
不要說買房子,連頭期款都還沒有影子。
保障不足的小資家庭
不適合購買高保費商品
不用負擔房租或房貸、年收入 200 萬元的家房頭期款,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診斷過數千家庭財務問題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
直截了當說:問題的就在「保險」。
小柔一家四口共買了 19 張保單,
內容包括理財商品的投資型保單、儲蓄險
以及各類保障型商品,其中又以終身型的保單居多,
邱正弘不客氣地說,台灣人愛買終身、
還本保險及儲蓄險,但這 3 類保險,
不適合尚未建立足夠保障的小資家庭,
這也是多數人最容易犯的投保迷思。
他進一步分析,
陳小柔一家每年 70 多萬元的保費,
有近 50 萬元花在理財型的保險商品,
這類保險商品都有年期限制,提前解約會讓本金受損;
若是儲蓄型的終身還本壽險,
雖然期滿後給付年期長,但卻必須先付出高額保費。
「對於短期有置產需求的家庭,
高保費商品反而讓家庭財務陷入流動性風險。」
像陳小柔這樣,家庭保費過高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宏觀財務平台資深顧問李鳳蘭表示,只要換個腦袋,
讓保險回到保障,並調整財務支出,情況將完全改善。
調整保單支出
家庭財務可改頭換面
目前陳小柔的保費占家庭年支出近 4 成,
其中保障型保險占 16 %,儲蓄、理財型保險占 24 %,
建議可以辦理儲蓄型保單減額繳清,
以及解約終身還本意外險,
雖然短期會遭受一些解約金的損失,但調整過後,
每年家庭收支卻能多出 50 萬元,
等於多領一大包的年終獎金。
當然,陳小柔若想一圓買屋夢,
加上現有存款,約 2 年時間就能存到足夠的頭期款。
此外,每年省下的 50 萬元保費支出,
換算下來相當於每個月能負擔 4 萬元的房貸。
買對保單、比買多更重要
根據內政部統計,房貸占家庭支出平均約 3 成,
雙北市因房價較高,可能達到 4 至 5 成,
有屋族第一大支出可能是房貸,而保險就是第二大開銷。
台灣人每年支付保險費在全球排名第 10、
亞洲排名第 2 ,僅次於香港;至於保險滲透度
(保費收入占 GDP 比率)全球排名第 2、亞洲排名第 1,
統計下來,台灣平均每人至少有 2 張保單,
每年約花 4,092 美元(約台幣 12 萬元)保費,
金額高,為什麼對「買保險」這件事卻是漫不經心呢?
邱正弘分析說,因為保險商品太過複雜,
除了有許多生硬名詞,加上密密麻麻的條文,
即便有 7 日契約審閱權,鮮少有人拿回保單後會仔細研究;
再者,因為保戶本身不在乎,容易犯了多買、重複買的錯誤,
此外,2008 年金融海嘯後,因為民眾對金融商品沒信心,
銀行把銷售重心放在投資型保單。
在大數據運用及金融科技推動下,
交易成本低的網路保單比重將提高,
對一般大眾來說,除了省成本之外,
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數據分析,
輕鬆檢視自己買的保單是否出現保障不足、
保費太高等缺失。
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單,
才不會白白傷了荷包。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更多勵志人心的故事 ...
推薦這本《Money錢》2017 年 4 月號第 115 期 給你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CMoney推出免費APP
> 【保險對夠好】
只幫你找對保險!
我們不是保險業務員、也和任何保險公司無關。
我們從保戶的立場成立保險資訊媒合平台,
希望幫助消費者保險買對不買貴,
也讓專業的業務員有機會服務更多消費者!
立刻掃描 QR code!
蹤FB粉絲團
即時學習更多保險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