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
膝蓋疼痛令人困擾,
尤其年齡在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
如果去找醫師診治,
X光檢查往往會看到
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
大概都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但是,關節名醫呂紹睿醫師
卻要顛覆這樣的說法,
他表示,其實「退化」性膝關節炎,
不是退化,而是摩擦。
正確來說,是罹患了「內側摩擦現象」
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
透過3招護膝運動,
能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
進而保護軟骨。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退化」性膝關節炎,
不是退化,而是摩擦
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
除非結構受到破壞,
(包括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半月軟骨、
十字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等),
一旦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
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
這在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
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
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沒受過傷
(占了「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90%),
但是,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呂紹睿醫師在其新書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中表示,
根據長期觀察,
以及10年來的研究發現,
這90%患者的病痛,
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
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
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
50 多歲以後內側皺襞
磨損、發炎 破壞關節軟骨
為什麼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
會引起膝蓋疼痛?
因為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
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
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
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
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
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
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
隨著年齡增長,
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
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
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
經年累月摩擦後,
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
人在年輕時,
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
至30、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
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
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
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騎腳踏車、爬樓梯
膝關節彎曲角度大,軟骨易受傷
尤其,膝關節已經演化成精密的四角連桿機構,
膝關節彎曲超過30度後,
軟骨間會開始混雜,
有互相摩擦的滑動運動;
超過60度之後就完全會有
摩擦破壞作用的滑動運動。
當人類自然的移動方式,
例如:走路、跑步,在受力的站立期,
膝關節的彎曲角度並不會超過30度,
軟骨是不會受傷的。
然而,因文明發展而產生的活動,
例如:騎腳踏車、爬樓梯,
往往就超出四角連桿機構能保護的彎曲角度了。
急性發炎的內測皺襞,
則隨時都在腐蝕軟骨,
只要些微彎曲都可能
造成夾擊現象而加重疼痛症狀。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再是無法醫治的病痛,
只要能早期診斷是否有「內側摩擦現象」
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
就有治癒的機會。
3 招護膝運動
預防膝關節「退化」
針對「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
呂紹睿醫師特別設計一套膝關節健康促進操,
只要3個動作,包括:
一組是鍛鍊肌力的「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另兩組則是「抱膝運動」與「壓膝運動」,
能增加膝關節的靈活度,
加強關節附近的肌力,
以及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
進而保護軟骨,
預防膝關節「退化」。
1.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
2.
抱膝運動。
3.
壓膝運動。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CMoney責任編輯:宛宛
【健康歐嗨喲,讓你好健康!】
運動、減肥、飲食新知、身心成長、醫學保健
各式各樣的「健康加分」文章 都在這!
馬上按讚 >> 健康歐嗨喲粉絲團,
一起健康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