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金融商品回歸簡單最實賺
金融商品推陳出新的速度跟 3C 產品有得拚,
偏偏有些人像瘋買 3C 一樣,
為追逐潮流盲目下單,
結果買到不合宜的理財商品,
而受害的終究是自己。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多數人已中了手機成癮症
想當年我還在金融圈闖蕩時,
也曾經幹到公司內的極高階層,
但我就是堅持不用手機。
因為,如果我不在公司,可以留言讓我回電;
如果下班了,我也覺得不該把工作帶回家。
總之,這麼多年下來,
真的沒有什麼重大事故需要即刻連繫到人才能解決。
也就是說,論急迫性和必要性,
很多事其實不必用到手機,
我的職涯不會因不用手機而誤事,
我的生活也不會因沒有手機而不便。
但似乎越來越多人還是對 3C 產品趨之若鶩,
對可能的傷害毫無所懼。談食安、
談怎樣或吃什麼東西會害人罹癌,
多數人都知所警覺,
會注意並規避,
但卻抵抗不了濫用 3C 產品,為什麼?
因為他們不是只「使用」3C 產品,
而是已經「沉迷」於 3C 世界不可自拔,
無法抗拒廠商不斷推陳出新的機種、功能,
以及形形色色的應用軟體,
被牽著鼻子走也跟著更新、更新、再更新。
這根本就是失去了自主性、像中了毒癮,
受廠商宰制。
(圖片來源:財經網)
多數人迷失在投資理財的世界中
談到這裡,我覺得在投資理財的領域裡,
好像也有不少人有這種「迷失」的現象。
有一種人是有錢就買房子,即使手邊沒錢,
也要運用財務槓桿,
透過貸款加租金收入,以屋養屋,
就是要一間接一間的買。近來房市走冷,房價走跌,
槓桿一旦斷鍊, 苦頭就會找上門,
手上的房子一下子變成搖搖欲倒的骨牌,
岌岌可危。
另一種人是買一堆保險,就像電視廣告中那樣,
一開信箱一堆保險帳單掉出來。
這種人買保險已經不是純粹為了尋求財務上的保障,
他們買保險是為儲存更多的錢,
所以險種偏重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
保險與投資應分開處理
雖然包括我在內的理財專業人員老早就指出,
保險的功能應在保障,儲蓄與投資該分開處理,
但這些人好像就是看不到這些以方便為訴求的險種,
包括一大堆保戶原本不必支付的手續費、
行政費和其他名目的費用。
另有一些人則是瘋買基金,
基於我自己曾經是業內人士,所以只要有時間,
我都會找機會去聽聽基金業者的投資說明會。
這包括推出新基金的說明會、
對下一季投資展望說明會,
我發現好像總有一群熟悉的臉孔在追逐這類說明會,
從他們的言談間,可推想他們都買了不少基金。
再從他們問的問題來看,
他們最關心的是基金會不會賺錢,
而不是基金適不適合自己,
於是有人像「收藏」基金一樣不斷加碼買進,
加上賠錢不肯認賠出脫, 基金越買越多,
良莠不齊的結果是財務亂糟糟。
散戶把投資當工作
卻始終在股海浮沉
最多的是散戶股民,只要股市還開張交易,
他們就在股海裡浮浮沉沉,打死不退。
這其中還分好幾種類型,有的是像上班一樣,
天天向券商報到;會電腦的就盯著電腦做股票;
相信投顧老師分析師的也會看,
相關頻道或加入股友社,
等待報明牌;只有很少數的人會自己做功課。
這些情況從我自美返國至今快 30 年了都沒改變,
多數人不賺錢也同樣沒變。而我呢,同樣也沒變,
仍然在倡導個人理財規畫,並以身作則帶頭做。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3C產品,我讓自己只是輕度使用者,
保留自主性,去使用3C產品,而不是「被 3C」。
投資要走自己的路
回到投資理財領域,
也該是先檢視自身家庭、財務狀況,
再採取適合自己的理財措施,
而不是跟著別人走,
或被外在環境(財經情勢、
市場行情、業者說法)推著走。
投資理財本來很簡單,
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其實和 3C 產品一樣,
很多不是我們需要的,
只有生活中真正需要的,
才有必要去花錢投入。
投資應回歸簡單
而不是盲目追求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更多勵志人心的故事 ...
推薦這本《Money錢》2017 年 2 月號第113期 給你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