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
在外打拼的大齡男女青年們,
最怕的就是回家被父母逼婚。
有些人恨不得在網上租一個男女朋友回家,
以求過個舒心的假日。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父母會逼你結婚呢?
最近,果殼網心理學領域達人
“科學家種太陽”就從心理學角度
給我們分析了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在心理學裡有 1個專門用來
分析 1個人行為的理論,叫“計畫行為理論”。
這個理論就說啊,
人的行為主要受行為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這 3個因素的共同影響。
乍一聽你可能不太明白,
沒關係,咱們一條一條說。
繼續看下去...
父母就算覺得 婚姻是苦難
還是期待 你幸福
第一條,叫行為態度。
簡單說,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因”,
從積極到消極,可以分 3種情況:
比如說吧,你媽會跟你說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結婚了,
過得也挺好的啊”——這就說明你爸媽
發自內心地相信結婚是件很美好的事兒,
希望你也能一樣幸福。
所以他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非常積極,
覺得婚姻是幸福的象徵,
就會為你四處張羅打聽。
或者你媽會這麼跟你說
“我結婚這麼多年,不也過來了嘛”——這說明你爸媽
可能並不覺得婚姻有多美好,
但覺得是一種習慣,
他們早就熟悉這種習慣了,
自然就覺得還不結婚的你怪怪的。
再比如說,你媽跟你說
“我過得不好,現在就看你啦”——這說明,
你爸媽的婚姻生活可能不太幸福,
覺得婚姻簡直是苦難。
但他們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
就越會盼望子女能儘快找到幸福的婚姻,
補償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遺憾。
「大家都結婚了,你也應該結」
不想你被看成異類 也怕面子不保
影響行為的第二條因素,叫主觀規範。
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因”。
和內因一樣,
從積極到消極,也可以分三種情況:
比如你媽跟你說
“你看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多好啊”——這說明
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
預設了結婚才能幸福的假設,
然後只記住了那些幸福的例子,
就越來越強化這個觀點,
所以才逼迫你結婚。
再比如你媽可能會跟你說
“隨大流不會錯的,別人都結婚了你也結吧”——這說明,
你爸媽覺得存在就是合理的,
既然大家都結婚了,
你也應該結婚。
一直不結婚的就是“異類”,
他們當然不希望你變成異類,
所以就盼著你早點結婚。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媽跟你說
“別人都結婚了,你別給爹媽丟臉”——這說明
你爸媽其實並不關心結婚好還是不好,
他們只是覺得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
而你還不結,他們臉上掛不住,
自己在同輩人裡簡直抬不起頭來。
父母認為有責任 看你成家立業
你看,內因和外因,
決定了你爸媽在催婚這事上意願有多強烈。
不過這還只是心理上的,
也就是想想而已。
要落實在行動上,
得看第三條因素,知覺行為控制。
這說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會對難易程度、付出成本高低有個判斷。
這也可以分 3種情況:
比如你媽說
“我催你結婚還不是為你好”——父母覺得逼婚是為了你好,
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你從小養大,
一直照顧到你成家立業,
他們覺得自己負有相當的義務來替你做決定。
你尋求的「獨立」
讓父母 內心感到失落
再比如說,你媽會說
“你聽我的,肯定沒錯”——是因為他們
早就習慣了你對他們言聽計從、百依百順。
但逐步成長起來的你試圖擺脫他們的控制,
尋求自身獨立,
這就讓他們無法面對“空巢”以後留下的內心空虛。
所以,不逼你結婚,逼誰?
不是你結婚,誰結?
你不結婚,想幹嘛?
最後,當你媽說過了上面所有的話以後,
萬般無奈,還會跟你說
“你還聽不聽你媽的了!”——到了這一步,
當你居然開始反抗你爸媽的時候,
他們的家長權威就受到了直接挑戰。
原來父母逼婚,
也是迫於內憂外患
這個時候,
你結不結婚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這家裡誰說了算。
說了這麼多,
好像還是很難改變你爸媽逼你結婚的現實,
但是更重要的是,
這 1整套方法可以用在分析任何其他人的行為上。
比如說為什麼你的閨蜜開始減肥、
為什麼孩子偷偷學抽煙什麼的,
都可以用這個理論來分析。
下一次,你爸媽再對你逼婚,
你就知道,
在“計畫行為理論”的框架裡,
她到底是怎麼想的了。
本文源自:公眾號sunplantist
(為什麼你媽逼你結婚?)
音訊稿:Luke
講述:傑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