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吞的藥從哪裡來?健保虧損 藥品成本降低 ... 藥廠 紛紛出走台灣 ... 你,安心嗎!

先探投資周刊

先探投資周刊

  • 2016-09-05 13:48
  • 更新:2018-07-17 09:32

你吞的藥從哪裡來?健保虧損 藥品成本降低 ... 藥廠 紛紛出走台灣 ... 你,安心嗎!

(圖/shutterstock)




 

 

 

國內學名藥廠一直都以台灣市場為銷售主軸,

然受健保藥價壓抑影響獲利:

所幸近年全球醫藥市場一致轉向支持學名藥,

打國際盃成製藥業轉型的顯學。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全球醫藥市場

對「學名藥」需求態勢

 

近年來全球醫藥市場均一致轉向支持學名藥,

包括日本訂定在 2020 年提供優質學名藥達 80 % 的目標;

以及美國總統歐巴馬所提的「歐巴馬健保法」,

期望提供所有美國人均能負擔的健保照顧;

加上中國「 十三五 」規劃的 5 年健康中國,

將建設健全醫保制度;

這些都說明了未來全球醫藥市場對學名藥需求態勢。

因此,原以國內市場為銷售主軸的學名藥廠,

近年來均積極轉型拓展國際市場,以期開創新局。

 

 

 

「國外藥廠競爭」和

「健保施壓」雙面夾擊

 

其實,自 2000 年開始,

國內健保藥價已經連續不只十次調降給付額,

儘管台灣每年有高達 1400 多億元的藥品市場需求,

然而除了少數的專利藥外,

大部分金額都被外國藥廠 (進口藥約 25 %市占)賺走,

而國內百來家學名藥廠市占率雖然高達 75 %,

卻因為學名藥價格僅原廠藥的 1 ~ 2 成,

因此只占有 25 %、約 3、400 億元的市值。

也就是說,

國內學名藥廠面對的是內有健保藥價調降的緊箍咒,

對外又有國際大廠的激烈競爭,

如何擺脫兩面夾殺的窘境,

是現階段製藥業所面臨的課題。

 

 

 

 

 

加入國際製藥會員

拓展外銷市場


然 2013 年,

台灣加入國際最嚴謹的製藥規範PIC/S GMP會員國之列,

雖說有助於製藥產業拓展外銷市場,

更是台灣製藥業的一大里程碑,

問題是能不能被國際市場看到,

這些在國際製藥產業鏈中還被視為小孩的國內製藥廠,

如何打進世界盃?

產品及技術差異化

將成為這些老牌藥廠轉型的重要關鍵! 

 


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健保長期虧損下,

學名藥仍將會是醫療院所降低藥品採購成本的主要手段,

根據研究機構Frost & Sullivan預估,

全球學名藥市場產值將從 2010 年的 1238 億美元,

成長到 2017 年的 2310 億美元,

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9.3 %,

遠高於整體藥品市場約 5 %的成長率。

 

因此,要擺脫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利基型、高障礙、高技術門檻的學名藥

將成為藥廠轉型的首要。

 


轉型過程中強調

產品與技術差異化


以國內大型製藥廠為例,

中化(1701)永信(3705)等都在近年積極轉向外銷市場開發,

並以維持國內市場為主;

當中的中化透過旗下子公司中化生合作開發免疫抑製劑,

中化生負責原料,中化則負責製劑開發與量產,

銷售方式分為原料藥交貨或完整製劑交貨,

兩種模式均已在日本取得藥證。

美國市場則與安成藥(4180)合作心血管用藥Nifedipine,

一四年亦已取得美國藥證。

 

 

而永信則轉型為控股公司,

旗下產品品項傲視學名藥族群,

領域橫跨人用藥、動物藥、

化妝品、保健品、原料藥及特用化學品等,

累計有超過七百張以上藥證,

產品多樣化的選擇成為國際市場點名的合作對象,

近年日本、美國市場耕耘有成,

中國市場亦陸續取得藥證。

以利基核心技術、或專攻某種劑型、

或研發新劑型新藥的包括有杏輝(1734)

南光(1752)美時(1795)等,其中,

美時引進策略夥伴艾威群,

再反併艾威群旗下亞洲子公司,

以成為亞洲大藥廠作為第一階段目標,

合併後的營運概況確實也在營收表現上見到大成長,

今年已有兩項學名藥取得美國FDA藥證。

南光以專業注射劑藥廠為主軸發展方向,

一樣積極搶攻日本與美國市場。

 

 

 

老牌學名藥廠

也紛紛轉型


至於老牌學名藥廠,

生達(1720)東洋(4105)都是轉型成功的案例,

這些公司很早以前就深耕品牌學名藥,

並且掌控原料藥供應源頭,

陸續布局國際專利、開拓全球市場,

並以創新研發,

及積極透過與其他藥廠

聯盟、合併及收購等方式,

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且提高國內外市場市占率。

 


東洋(4105)由於擁有微脂體、微球體專利技術平台,

研發高技術門檻困難學名藥,

尤其簽下嬌生癌用針劑代工合約,

更為其國際化腳步奠定基礎,

甚至即將發展出新藥(詳見後文)。

生達(1720)則積極經營海外市場,

以美國、日本和中國為主,

並以提升技術作為開創市場的手段,

好比以雷射打孔機製藥做緩釋劑型,

即可申請專利提高進入的技術門檻。

綜觀上述學名藥廠,

都在單打獨鬥地打國際盃,

然而國內製藥業包括原料藥及製劑廠,

如有機會應該合作共同搶食國際市場,

尤其國內製藥水準在國際間頗負盛名,

研發的製程技術也不亞於歐美藥廠,

打國際盃需要整合的力量,

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不久的將來若看見藥廠的策略合作或合併,

應該給予掌聲祝福。

 

 

本文由 先探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先探投資周刊

先探投資周刊

《先探投資週刊》擁有最大且最完整研究團隊的刊物。完整且深度的報導全球及大陸的產業趨勢動態,同時有效追蹤外資的多空動向,以最忠實客觀的態度來掌握產業趨勢,也是目前專業媒體刊物當中,不涉及投顧事業的公正刊物,提供您投資新視野,讓您成功站在獲利的制高點。 http://weekly.invest.com.tw/

《先探投資週刊》擁有最大且最完整研究團隊的刊物。完整且深度的報導全球及大陸的產業趨勢動態,同時有效追蹤外資的多空動向,以最忠實客觀的態度來掌握產業趨勢,也是目前專業媒體刊物當中,不涉及投顧事業的公正刊物,提供您投資新視野,讓您成功站在獲利的制高點。 http://weekly.inves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