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Mr.6
上次聽到一個故事:某個家,
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和一個小朋友。
某天,媽媽大叫:「你去買早餐!」
爸爸當天正好公司有事,
已經穿好衣服準備衝出門。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第 1 個故事:
爸爸不幫忙買早餐
「不好意思,今天我要早一點出去,
不能做這個臨時的任務。」爸爸說。
過了一星期,那個媽媽和所有她的朋友說,
這個爸爸不負責任。
朋友問:「他怎麼不負責任?」
媽媽說:「因為爸爸只忙著工作,不買早餐。」
朋友問:「你是什麼時候才決定叫他買早餐?」
媽媽說:「五分鐘前。」
朋友再問:「那個時候你忙什麼?」
媽媽說:「我還在床上睡覺。」
朋友們頓了一下。
然後,異口同聲一致說:
「這個爸爸真可惡,罪加一等,只顧工作,
沒照顧小朋友,而且,還無法體貼老婆!」
第 2 個故事:
媽媽不幫忙買早餐
然後,進入第二個故事。
也是有一個家,有一個爸爸,
一個媽媽,和一個小朋友。
某天,輪到爸爸大叫:「妳去買早餐!」
媽媽正在沙發上認真的滑手機,忙碌不已。
「不好意思,我現在正在LINE討論一個團購,
狀況很緊張,就快買不到了,
所以不能做這個臨時的任務。」媽媽說。
過了一星期,那個爸爸和所有她的朋友說,
這個媽媽不負責任。
朋友問:「她怎麼不負責任?」
爸爸說:「因為媽媽只忙著搶團購,不買早餐。」
朋友問:「你是什麼時候才決定叫他買早餐?」
爸爸說:「五分鐘前。」
朋友再問:「那個時候你忙什麼?」
爸爸說:「我還在床上睡覺。」
朋友們吃驚不已。
然後,全部都搖搖頭說:
「你馬幫幫忙,你老婆有急事在做,
你卻在睡覺,你還好意思請她買早餐?」
第 3 個故事:
兒子不幫忙買早餐
重點來了。
第三個故事,一個家,有一個爸爸,
一個媽媽,和一個小朋友。
這一次,是爸爸媽媽一起大叫:
「小寶,你去買早餐!」
不料,小寶當時正在寫作業,寫到一半。
「爸,媽,我還在寫作業寫到一半,
文思正如泉湧,不能做這個臨時的任務。」
小寶說。
過了一星期,那個父母和所有他們的朋友都說,
他們的教育頗為失敗,
因為他們的孩子竟然不懂得孝順父母。
朋友問:「他怎麼了?」
爸媽一起說:「因為孩子只願意忙自己的事,
連個早餐都不願意幫爸媽買。」
朋友問:「你是什麼時候才決定叫他買早餐?」
爸媽一起說:「五分鐘前。」
朋友再問:「那個時候你們在忙什麼?」
爸媽一起說:「我們都還在床上,睡回籠覺。」
朋友們想了一下。
然後,紛紛的深深的一歎:
「唉,現在的小孩,父母還這麼年輕,
就連個早餐也不願意服務,
等到父母老了,一定會棄養、丟看護、放養老院……。」
你怎麼對另一半
以後孩子 就會怎麼對你...
以上的三個故事,很容易發生在同一個家庭。
如果只有第三個故事,
你可能也會覺得現在的孩子真的不容易教。
但,如果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
先發生了,你就可以知道──
孩子其實只是父母的翻版。
你怎麼對另一半,以後孩子就會怎麼對你。
我之前待過一間大公司,
我們這些基層都很看不起「高層」那些人,
高層叫我們做事,我們一起擺爛不做,為什麼?
因為高層彼此之間互鬥嚴重,
我們天天觀賞「狗咬狗」戲碼,
覺得這間公司沒有「原則」,
沒有什麼幹不出來的事,沒有什麼不能做的事,
天都可以逆,歪理可以說成道理,我們當然也跟著學了。
孝順與尊敬
是一種 彼此平等的行為
孩子不願孝順,
很有可能是因為大人自己先示範了「不平等待遇」。
孝順與尊敬是一種彼此平等的行為,
年輕人照顧老人,健康的人照顧生病的人,
不忙的人備援忙的人
──大人先停止彼此之間的「不平等待遇」,
孩子自然就會
合理的尊敬、孝順、愛。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