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不知道有多少人 曾經像我一樣,
疑惑過自己的 專業價值?
來美國前,朋友好意提醒:
美國人不會在乎你在台灣有多風光,
到了海外,一切要從頭開始。
這個建議其實算中肯,畢竟,
新環境有新的文化要適應,
語言在一開始也是個挑戰。
繼續看下去...
3個禮拜,換得 一桶金!
去年,也就是來美第五年。
因為我所在的機構和沙烏地阿拉伯
皇室基金會有合作關係,
所以受基金會邀請,
將去沙烏地阿拉伯擔任教育訓練的講座。
坦白說,這輩子沒覺得
自己的專業 這麼值錢過──
兩年共六週的工作時間
(每年只需待在沙國三週,
其他時間可以去做其他的工作),
基金會很大方,給出的價碼很漂亮。
提供機票、食宿全包,
然後再外加每年近七位數新台幣的酬勞
也就是等於一年給我一桶金,
去工作三個禮拜。
這個數字 對窮學生,是天價,
基本上完全不需要甚麼考慮,
就決定接下了這個工作。
雖然後來因為政治因素沒能成行,
與財神爺錯身而過,徒呼無緣,
沒能真正賺到這筆錢,
但籌備過程和不同人打交道的經驗,
讓我對於自己的 就業環境
和專業價值有了一次 重新評估的機會。
價碼再漂亮,都是其次
安全 永遠居上...
這個合作計畫是帶著八位美國老師
去沙國做教學示範和訓練在地人員,
因應國情與文化的不同,
基金會強調雖然計畫
的參與對象有男有女,
但是要男女分治。
也就等於一個同樣 內容的計畫,
要依性別 分兩組執行。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招募美國老師,
老師的價碼也相當不錯,
很快的應徵信件就如雪片般飛來。
男老師很快就招滿了,
其中還有好幾位教授與我們連繫;
但是在招募女老師上就遇到困難,
幾個比較有意願,
正在徵詢的女老師
幾天後紛紛來信告知,
家人不願意她前往,
或者是考量安全問題後,不方便參加。
美國人,有著更顯著
的 安全顧慮。
其中我對於安全疑慮有點意外,
但顯然多數聯繫的美國人
有著更顯著的安全顧慮。
其中有位甚至在信件裡直言,
那請問 ISIS 的問題怎麼辦呢?
是說,我也不是負責反恐大將,
我哪知道要怎麼辦阿?
所以一開始為了這件事情 頗為傷腦筋。
酬勞 太豐厚,各路人馬
都想 分一杯羹!
接著就是要完成美國機構校
這邊的文書工作,
當時另一個負責人
和我都算是這裡的半個職員。
但問題又來了,或許是酬勞太豐厚,
很快的各路人馬都想分一杯羹,
我們被輾轉告知,計畫受到了質疑,
第一個質疑是某教授認為
他的經驗 比較豐富,
為什麼不是 優先由他
擔任計畫負責人,又或者為什麼
我們不請他當顧問。換言之就是,
這位教授就是認為
憑甚麼輪到同事和我。
他好像不能接受人家基金會
是找我們不是找他,
其實這也不意外阿,畢竟他之前
沒有和基金會有過任何的合作。
見錢眼開,是不變的人性
這樣的質疑讓我意識到,
雖然說一直以來都認為
美國比較平等,但千萬別忽略了
美國人在職場上 也會論資排輩。
然後,行政體系 也來了,
有個副屬文書單位特別質疑
這個案子怎麼可能會不需要他們協助,
可是真的就不太需要阿。
我們是要到現場提供的教育服務,
事前的準備,主要是個人的專業資料
和過去經驗的累積。
不需要協助代表他們
不能索取百分之 15-25% 的服務費,
他們認為 我們「一定」
會有需要到 他們的地方,
不列他們是為了要佔便宜。
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
跟在哪國 不一定有關係。
中間幾封長官們高來高去的郵件,
我一般來說是見不到的。
但因為掛著計畫負責人的頭銜,
所以被附件抄送。那幾封信煙硝味四起,
雖然讀起來很有趣,
但是每次都很怕有人會點到我。
這些都再再讓我領略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跟在哪國不一定有關係。
有些人或許僅看見
海外工作美好的一面,
但不論哪裡都會人事紛爭,
只是自己的層級不一定夠看的到,
所以,這世界上並沒有
真正夢幻的 美好工作國度阿。
除了這些,
更深的體悟 還是在個人層面:
在美國我固然是打拚的外籍勞工,
可是當在被評估能力的時候,
我就是我,專業說話。
如果今天做不到,
不會有機會被外派出去,
相反地,如果今天做得到,
沒理由不可以。過程裡面,
我沒有感受到 因為外籍的身份
而被質疑 或矮人一截。
但反思是:
今天之所以被老闆推薦,
很大的原因還是過去在台灣
和到美國後所有經驗的整體累積。
所以,台灣的經驗並沒有不重要,
相反的,反而成為我很多創意的來源。
另外當然有個很大的原因
是美國機構的背書,這樣想來,
其實是淡淡的哀傷。
很多時候台灣的人才不是不行,
而是所依附的 品牌形象,
無法有 加分的效果。
從不覺得教育 可以賺錢,
從事教育工作,期間轉換過不同領域,
從不覺得這個行業可以賺錢。
在學校服務的那段時間,
我接受到的訊息,
都是在強調要無私,
好像教師的個人人生 完全不重要,
要隨傳隨到,要燒盡自己 照亮學生。
當然,教育工作的 成就感
確實 不在金錢。
可是社會氛圍卻常常讓人灰心。
官大學問大,只要有上過學,
每個人都可以是教育專家。
隨便一個有點名望的社會人士,
對於教育現場批評兩句,
或者以鄰居姪子做為
故事開場寫篇文章,
整個教師社群就得負擔
臺灣社會沒有美感沒有競爭力的責任。
所以從沒有想過有一天,
真的有人願意為了
教育專業付上一大筆錢。
「正向經驗」對於人生 真的很重要。
這件事過後,對於自己的專業
明顯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後來又陸續擔任了幾場教育訓練,
有的收費有的沒有,但沒關係。
與日俱增,看重的不是錢
而是對我 專業的尊重。
寧願以專業去服務
沒有辦法付錢的弱勢群體,
但是卻直接開口拒絕
聘我當打雜人員的活動。
隨著對於自己專業能力的肯定,
慢慢的也知道要怎樣
以最有效率最有貢獻的方式
來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
所以雖然那筆近七位數的收入沒有進帳,
但它還是幫助我以
另一種方式看見了 教育的專業價值。
《關聯閱讀》
台灣的「貴客」們,真的尊重專業嗎?──從「開瓶費之爭」,談談侍酒師文化
【教育研究者@美國】致教育部長潘文忠:深入教育現場,別讓百年大計淪為口號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