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
在台灣民歌時期,
這名字是耳熟能詳,
許多人可能好奇,
一個歌手為什麼得到「文學獎」的殊榮?
帶你一窺這位傳奇歌手
如詩如畫、狂放不羈的一生...
精彩的在下面......
為了簽唱片合約
不惜說謊
Dylan 14 歲時拿到第一把吉他,
受到抗議民謠歌手Woody Guthrie啟發而走上音樂路。
當時推出的第一張專輯就叫「Bob Dylan」,
當時他未滿20歲,
為了免於專輯合約需要父母簽名,
甚至還謊稱自己是孤兒。
由此可看出他對音樂堅定不移的熱情。
多元創作引起迴響
帶領了台灣民歌狂潮
Bob Dylan在台灣各年齡層粉絲也不少,
他的歌涉及社會各個層面,
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許多人的偶像。
當時許多生活文化都被美國影響,
西洋歌大量灌進台灣人的耳朵,
掀起「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浪潮,
當時支持者李雙澤唯一接受的只有Dylan的歌,
還苦惱於「腦裡都是Dylan的旋律」。
對許多台灣長輩來說,
現在再播放他的歌,
都會有早期台灣的回憶湧上心頭。
對台灣文化圈影響甚深
有他才有「他們」
名作家余光中的代表作「江湖上」
即是啟發自「Blowing in the Wind」的歌詞;
胡德夫喜歡彈唱Blowin' in the Wind;
張照堂也有撰文討論過「Dylan文化」;
羅大佑工作室有一本厚厚的《Dylan歌詞集》;
曾於咖啡廳駐唱的賴聲川
也唱過他的歌。
陳昇自稱 Bobby
認為 Dylan 是詩人
外冷內熱的陳昇最欣賞的歌手是Bob Dylan,
覺得他像狂放不羈的詩人,
他說雖然Dylan的口琴吹得爛爛的,
卻很有味道,
於是自己也開始吹起口琴,
並稱自己叫Bobby。
換句話說,
他的反戰理念不論西方、東方
在什麼領域,
都一直流傳到今日,
深深影響著想要改變世界的人,
用歌曲溫柔地傳達嚴肅的話題,
而不是只是唱著自爽
或娛樂大眾的媚俗歌詞。
來台灣演出,卻不唱暢銷曲!
在 2011 年曾來台巡迴演出,
許多老中青的歌迷滿懷期待,
沒想到,
竟都唱較冷門的曲目!
當有人開始抱怨怎麼不唱最耳熟能詳的歌
「Blowing in the wind」
他說:
「剛剛唱過啦?只是換了完全不同的節奏和風格。」
有個性的Dylan,
到後來仍不斷創新,
也讓台灣人見識到他
有自己態度的一面。
賈伯斯是頭號粉絲
Dylan的聲音 常常出現在發表會
Dylan也是賈伯斯(Steve Jobs)的偶像,
賈伯斯常常和友人一起分析歌詞意義,
或在街道上聽得如癡如醉,
可說是對他們影響甚深。
一有音樂相關的產品推出,
賈伯斯便會在發表會上播放Dylan的音樂,
還特地請Dylan本人參與iPod廣告拍攝,
對他的喜愛私毫不隱藏。
歌詞扣人心弦,評審稱「給耳的詩」
Dylan不僅是一位創作歌手,
還是哲學詩人、社會運動家,
歌詞充滿人道關懷,
評委會表示,
也擔心有人會對結果不滿意,
但他們一致決定是實至名歸,
甚至形容是「給耳朵的詩」。
晚年仍堅持在音樂的道路上
再老也要唱的「不老精神」
晚年仍創作不息
現年 75的他仍持續創作巡演,
估計每年演出「100場」,
被稱作「從不結束的巡演」。
聽著他歌的長輩或許都已老去,
但他仍舊在舞台上屹立不搖。
非典型文學家的Bob Dylan
配得到這個獎項嗎?
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就算被人批評 聲音像「青蛙叫」
他仍不放棄 自己的理念
有人說他的聲音像青蛙叫不悅耳,
但讓他得到這個獎的想必不是聲音,
而是態度以及精神,
我們從小到大參加的比賽得的獎,
都是態度取勝,
做一件事如果沒有自己的想法,
沒有堅信想要傳達的理念,
那就只是茫茫人海的路人甲。
當你已沉浸在自己所熱愛的事物中,
成就 會隨之而來。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整理新聞撰寫
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我的人生 我的選擇」延伸閱讀:
我們報導 各行各業出色的人物
以及每個 用力生活的台灣人。
希望能讓遇到挫折的你,
因為我們的報導 而重新擁有力量!
和「我的人生 我的選擇」成為 LINE好友
讓我們為你傳遞更多 正向人生
也讓好故事 陪伴你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