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趙崇任
這個月初,
三立新聞的知名主播陳雅琳跳槽到壹電視引起了一陣討論,
理由不意外,是因為受不了現在的「小新聞」。
她說自己「很受不了現在很多的小新聞……
希望讓年輕一輩知道,真正的新聞是什麼,
不是很簡單的監視器或網路抄一抄。」
社會大眾對於台灣的新聞生態不滿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
但能改變什麼嗎?新聞內容的素質有改變嗎?
我想,這不只是不喜歡看就不要看的問題而已,
是我們被侵犯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美國小說家曾說
我被打擾了,被硬塞東西了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Jonathan Franzen
曾在他的散文《帝國臥室》裡探討隱私權的問題,
他說自己當時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爆發性醜聞時,
身為美國公民,當然有義務
要了解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及其對於國家的影響。
他回到家,一個人,
享受獨處的私人空間、享受不受外界干擾的環境,
並打開電視準備了解這起事件對於國家及社會的影響,
然而,他卻接收到了一堆對於柯林頓與其外遇對象親熱的細膩描述,
這使他感到不舒服,因為那不是他想知道的,
套一句Jonathan Franzen說的話:
「我被打擾了,被硬塞東西了。」
他明明在一個能夠充分享有私人空間的環境,
卻感受到自己受到了侵犯。
我們此刻所遭遇到的不正是如此嗎?
大家之所以討厭「小新聞」,
除了不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與國家社會無關緊要外,
確切地形容那種不喜歡的感覺
就是感受到自己「受到了侵犯」和「被硬塞了東西進腦袋」,
當發現不想看那則「小新聞」時,
已經看到了、已經被侵犯了。
一個在颱風天拿著肉包的阿姨的照片的確看起來很有衝突感,
但僅只於此,並沒有值得作為新聞報導的必要。
台灣媒體竟將這張照片
作為報導的「重點」
《華爾街日報》僅是將這張照片作為報導颱風新聞的輔助照片,
但台灣的媒體卻是將這張照片作為新聞報導的重點,
甚至進而採訪照片中的阿姨本人。
台灣新聞媒體與《華爾街日報》
在同樣照片的使用目的上是截然不同的,
而台灣方面可以說是幾乎無法接受的。
況且颱風已經過了數天,
同一則沒有社會價值的「小新聞」依舊不斷出現在報導中,
阿姨已經表明不想要出名,
而社會大眾也不想看,只有媒體在自得其樂。
新聞的目的與價值到底是什麼?
美國新聞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為一非營利組織,
目的在於促進新聞媒體的進步,
其網站上寫明了新聞的目的是要
「提供大眾有用的資訊,
使人們對於各自的生活、居住環境、
社會與政府能夠作出最好的選擇。」
若參考其觀點,
看來台灣的新聞
距離及格還有一段距離。
本文授權自 趙崇任 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CMoney責任編輯/L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