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Mr.6
上次在超市看到一個媽媽
正在結帳處「教訓」孩子,
好像是因為,孩子沒有幫忙提購物袋。
「我幫你做太多了!」
媽媽對孩子怒吼:「你太自私了!」
我看到之後,
正準備揮手叫我家小朋友過來看,
機會教育一番,
以後要幫忙父母,幫忙他人,
不能自私,不能只做自己的事。
不過,當我聽到那位媽媽繼續一直咒罵,
突然我舉起的手又放下了,因為──
因為,那位媽媽接下來「失控」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這個媽媽 越罵越激動,
甚至夾雜了 不該有的情緒...
「我這麼辛苦,你卻沒有給我『回報』!」
媽媽大叫:「你們就只會要求媽媽買這個餅乾,
也不問問你們為這個家『付出』了什麼?」
我站在旁邊偷看偷聽,
斜著頭,思考著這位媽媽的邏輯。
「我大可以不必開車載你們來這邊、
買東西、煮飯,自己出去玩!」
媽媽繼續大聲說話:
「真是上輩子欠你的,我告訴你!」
我繼續聽著。
這件事讓我想了好久。
孩子沒有欠你,
別藉著罵孩子 抱怨自己的不甘心
乍聽之下,以上的對話是
每位父母可能都會和孩子「教訓」的內容。
當我們要孩子學會幫忙、
學會做家事、學會主動念書……,
我們會開始說,
我們「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多少、
多辛苦、多痛苦、多甘苦,
然後,因為父母這麼「可憐」,
所以孩子應該懂得「回報」、「付出」、「答謝」。
不過,某一點,我覺得怪怪的──
也因為這一點,我沒有叫我孩子來看。
那位媽媽,顯然「生氣」過頭了。
尤其那幾句──
「真是上輩子『欠』你的!」
「你到底『付出』了什麼?」
「我大可以不必在這邊!」
孩子學到要幫忙,
父母才不會發脾氣,但是...
而我瞄到那位媽媽的孩子,
年齡大概才剛上小學而已,
這麼小的孩子,還懵懵懂懂的,
聽到媽媽因為他貪玩沒提購物袋,
而罵了他這麼一大串,
孩子「學」到了什麼呢?
首先,是的,孩子會學到,一定要幫忙。
這點很讚。
但,孩子也同時學到,他應該幫忙,
是因為他「欠」了媽媽很多東西,
雖然他小小腦袋還聽不懂到底那些是什麼,
但從他媽媽的憤怒來看,
顯然好像真的「欠」了她非常非常多……。
然後,孩子也學到,
如果自己沒有欠別人,就不必幫忙。
幫忙不是為了幫忙而是為了還債。
再者,孩子更學到,
當對方欠他而沒有幫忙,
他也一定要罵對方罵到爆,
絕不容寬貸,如同她媽媽一樣。
父母別把自己的 負面情緒,
也一起教給了孩子!
只能說,因為父母自己的習慣,或情緒,
造成我們延襲了上一個世代傳統教養經常犯的錯──
原本是想教「正面」的東西,
卻不小心連「負面」的也一起「送給」了孩子。
而且,裡面很多還夾雜著自己的情緒,
造成教養的「力道」已經不合「比例」,
只是一只購物袋事件,
卻可以罵聲大到路人來圍觀。
台灣每一年有20萬個孩子出生,
一出生每個小孩都是一張白紙,
而全天下父母,哪一個不教小孩?
然而,20萬張白紙,
最後卻會教成20萬個不一樣性格的人。
當中若有的出了岔、出了錯?
錯,都是出在這些綿綿密密的細節當中了。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宛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