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採訪 │彭漣漪、徐仁全整理 │徐仁全攝影 │吳毅平
很多人以為台灣教育的危機是少子化,
但在陳良基眼中,
機器人與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
才是危機所在。
未來,學習型態將有所改變:
網路取代教室、
機器人取代老師、
學制並非人人適用。
學習更需要朝向適才、適性、適所去發展,
因材施教變得更明顯,更重要。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教育部次長、前台大副校長,
有學界「技轉王」之稱的陳良基
接受《未來Family》專訪時談到:
的確,未來的世界很有想像空間。
過去年輕時讀的英國詩人布雷克(Blake):
「一粒砂看世界」,
其實在現代來說是一粒晶片(chip)看世界。
陳良基以他一直以來投入的半導體為例,
摩爾定律讓半導體
在過去2、30年有飛快的進步,
除了愈做愈小,
現在已小到奈米級,
另一突破是價格變便宜。
這兩件事讓半導體的晶片模組可以做到0.01公分,
真的就像砂粒般的大小,
但這晶片已能有很強的運算能力,
在物聯網應用上發揮功能。
未來世界不是一夕變出來的。
他強調:未來的世界不是臆測出來的,
而是創造出來的。
拿著過去的技術,
應用到新的領域去,
就是未來世界。
因此,
未來世界不是一夕之間「變」出來的,
而是過去及現在的技術,
演變及應用出來,
只是時間快很多,影響也更普及。
就像物聯網要讓所有物件「動」起來,
可以上網,可以傳資料,
那應用就無限想像了。
不僅是沒有生命的可以上網,
有生命的也可以連網。
就像幾年前他在台大時,
就開始將半導體與大腦結合,
用大腦取代滑鼠直接操控下指令。
當時用的是基本的1 bit的運算能力,
可以做出0與1的動作,
用在開與關,執行兩個步驟的動作。
後來再加到2 bit的話,
就可以做出四個動作。
現在可以執行難度更高的動作,不是難事。
他相信,用大腦去操作,執行指令,
在10年內一定可以看得到成熟應用。
他下了一個註腳:
未來就是atom(原子)
+bit(電腦位元)的世界,
就是兩方衝撞與整合的結果。
對從小就想成為科學家,
後來成為科技創新教育家的他來說,
是充滿期待,也有幸參與其中的。
原子+位元會產生什麼變化?
看網路的電子商務對傳統店家帶來了多大的衝擊,
再看衛星定位對過去賣地圖的業者有多大的影響,
就可知資通訊科技改變了現有的世界多少了。
學習系統大顛覆
顛覆是最大的現象。
陳良基認為所有產業及體制,
都會被顛覆、都會被改變。
很多人以為台灣教育的海嘯是少子化,
但在他看來:
教育的海嘯是機器人,是數位科技。
為什麼?
因為老師大半的功能會被機器人取代,
很多的工作不需要老師去做了,
特別是學習。
未來一部機器人
可以教學生課本,教學生技能,
老師部分工作會被取代。
再者說到學習,
學校也不再是學習知識的唯一場所,
網路上有很多的開放式課程,
已能提供相同的知識資源,
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使用。
學生學習不在課本上,
不在教室裡,一樣能有知識及專業。
另一種教育顛覆是:
體制的顛覆,特別是 學習系統會改變。
我們也看到,
矽谷不是一堆的中輟生撐起一片天嗎?
如微軟創辦人蓋茲沒有讀完大學就創業,
佐克柏也沒有讀完哈佛就創辦了臉書。
這些天才型的創新人才
帶動了美國經濟成長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他們卻不一定完成現有的學習系統。
現有的學習系統源自於19世紀工業時期,
需要很多技術人才,發展出來的教育系統,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
完整學制培養出的人才,供產業所使用。
但未來,學習型態改變了:
網路取代教室、機器人取代老師、
學制並非人人適用。
未來學習會朝向適才、適性、適所去發展,
因材施教變得更明顯,更重要。
陳良基大膽預測:
「也許學制會有很大的變化,
不一定要從小學、中學,念到大學研究所,
應有不同的學程與學制供不同的人去念。」
他認為,
未來可能有5%的創新或天才型的小孩
不適用現有的教育體制,
甚至更多,到20%。
因為未來的產業及世界不一樣了,
不大可能大家學習方式都一致,
一定是朝更多元的方向去發展。
但教育是普及性的,
如何做到 多元發展?
陳良基強調:
看似有些矛盾,但卻不衝突。
其實,教育原本就是很個人化的,
學習也是很個體化的。
雖然大家在同一個體制下,
甚至在同一班級裡,
但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同,
經驗不同,產生出的結果就不同。
「就像在同一個稻田裡,
看似播下的種子是一樣的,
插的秧苗也沒有不同,
但長出來的稻子就會不一樣。」
來自雲林鄉下的他,
以「農耕式教育」說明他在教育界的主張。
身為一個教育家,
就是在 耕作一畝教育田。
教育田裡會播下很多種子(學生),
每個種子都不同,
來自不同的背景及家庭,
展現出不同的天賦與資質。
作為老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學生,
適時的給他們養分及水分,
協助他們長大。
更重要的,
看他們不同的需求與特質,
給予不同的養分及水分。
之後,就讓它們自己內化,自己成長,
未來的貢獻也會不一樣,
這就是農耕式教育的想法。
保有好奇心與創造力,
是適應新世界的 重要能力
陳良基特別對家長說,
不要太煩惱小孩未來是否具有競爭力。
未來的工作,
有六成是現在還沒看到的。
因此,煩惱與擔心有時是不實際,
倒不如讓小孩的好奇心能維持住,
未來可能更有創造力,
更能適應新世界。
陳良基以他兩個小孩為例,
在課業上他沒有太要求,
「不要最後一名就可以了。」
雖然當上台大副校長,
但他始終認為功課不是太重要的事,
只要能應付就可以,
其他時間隨著他們的興趣去發展。
一度,老大高中時數學不太優,
他有點擔心。
後來了解到,孩子是因為不背數學公式,
考卷發下來他反而去推算公式,
別人用背的公式在解題,
他卻在推算,
時間結束只答了一半的題目,
成績當然就不好。
不過,老大後來念成大,
更出國拿到哈佛電腦博士,
在做人工智慧(AI)的研究,
也很不錯,並沒有問題。
老二喜歡音樂,雖也念到成大,
但他以音樂為主,學業為輔,
還拿過大專盃吉他演奏的冠軍,
也很適性發展。
陳良基說,小時會看水稻田,
秧苗成長是一撮在一起,
因為秧苗小時要互相依賴,始能成長。
後來長到10~20公分大時,
就要一株株的分開,開始需要有空間,
才能各自發揮長得更大。
教育小孩也一樣,
要適性發展,要給他們空間。
針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考量及學習方法,
以終為始來考量,
求得他們有一技之長,
長大就能成為未來社會有用的人才。
深化技能,
才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Q:未來人才如何培養?
A:仍是回到適性適才適所的原則上。
如把教育視為一畝田,
主事者應是把這畝田的條件及環境做好,
待撒下的種子(學生)一一成長。
老師則是農夫,
要依每位學生不同的差異與需要,
給予不同的養分,
就能培養出不同特質的人才。
當然教育部是一個大園丁,
不能只看重少數的特優學生,
要成就每一位學生。
但學習是很個人化的,
未來發展及成就也是很個人化,
雖有全體適用的標準,
但仍看重個別差異,
給予不同的養分及水分。
Q:不少父母都很煩惱
自己小孩未來沒有競爭力,
你有何教養祕方?
A:其實沒有什麼祕訣,
就是維持小孩的好奇心就好了。
好奇心容易被教育制度壓抑
,因此,做父母的要時時留意,
不要讓小孩的好奇心不見了。
如果每件事都習以為常,
覺得沒有什麼特別,
那就不會對周遭事物有興趣,
也可能就流失了創造力。
好奇心可以有創造力,
也能有創新的能量,
為人父母就是讓小孩保有好奇心就對了。
Q:以教育部來說,
面對未來潮流,有何因應政策?
A:除了更重視適性適才之外,
就我主管的高教來說,
我會從人才出海口回來看現有大學,
就業市場及需求是什麼?
現大致分為三類:
藝術類、學術類及技能類。
八成的學生是從技術類的大學出來,
以符合就業需求。
而學術類約有一成多,
則重點培養學生投入前膽研究之路。
最後較少的藝術類大學,只有四所,
培養藝文人才,為社會之用。
技術類來說,對未來影響比較大。
故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化技能,
讓他們在就業市場中取得不可取代性,
即使機器人來了,也不會被取代。
例如曾被《時代》雜誌兩度讚譽為
「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的江振誠,
他最早在法國花了二年時間,
只處理馬鈴薯,
最後練就出深度與專業。
要使學生有技能、有價值,
才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陳良基/面對未來世界的
4大關鍵能力
1.好奇心
談到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
陳良基從他剛滿一歲的小孫女身上,
看到人類的本能──好奇心。
他驚訝小孫女可以
對外在世界有如此大的好奇心,
每天都會有新發現及新想法。
對事物的好奇心就是適應未來的能力,
有了好奇心,
就能驅動自我學習機制,
就能保有競爭力。
有一句話說:「下一秒要比上一秒更厲害。」
這就是所謂的學習能力,
不停的學習,不斷的求知,
才足以因應未來世界。
小孩因為對外在事物都覺得新鮮,
會有好奇心,就會去探索觸碰,
不斷學習,讓她也變得聰明。
很多時候,孩子上了上學後,
不再主動學習,也不如以前的聰明。
這也許是我們要修改調整的,
自我學習能力是不是受到教育體制而弱化了?
出了校門後,是否可能再重啟學習機制,
甚至終身學習,這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2.綜整能力
未來不是靠記憶,靠背誦的,
而是要靠匯整分析的能力。
現在資料都可在Google上找得到,
要擺脫記憶與背誦的學習方式,
把更多精力與大腦放在
能將大量資料快速匯整及分析的能力,
進一步做出判斷與決策,
這才是因應未來世界的能力。
3.具有表達及說故事的能力
未來世界充斥著機器人,
因此人際互動顯得更為重要,
特別是社群能力。
在台大教書常會發現很好的人才,
有很強的技術能力。
但出國去參賽或present時,
會發現他們表達能力差了些,
說的故事不夠動人,也吃了悶虧。
這可能是因為台灣過去是代工思維,
別人告訴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
不太敢有自己的想法。
學校也有這的情況,
教出來的學生不太有自己的想法,
更不敢說出口,
也失去創新的機會。
未來人才要有更多的人際互動,
要有表達能力,
能用自己的想法去說服別人。
其中具備好的外語能力,
應是基本,才能與外國人溝通。
矽谷有storyteller(說故事)的行業,
我們應具備這樣的能力,
以在人際互動的社會中「說」出自己的優點。
4.想像創造力
如果說天才及創新的5%人會決定未來世界,
那麼其實我們要有更多的創造力及想像力,
讓更多的人去創造未來經濟,
帶動新世界。
甚至業界常說的80/20法則,
我們更要有20%的空間及自由,
去讓人可以創造想像力,達到創新。
否則,連最後的5%,
都淹沒在大海之中,
沒有想像力及創造力,
更談不上有未來。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培育您的孩子成為Google人才
或許,您從沒想過
您的孩子 有成為明日之星的潛能 ...
現在,給孩子一個機會
發掘他的天賦和興趣吧!
報名風靡全球的 學童程式課程
為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創造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
更多文章請參考《未來Family 9月號/2016 第15期》
本文由 未來family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宛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