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陳薪智
記得採訪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那天,
談起從2006~2011年,
那5稔歲月浩浩蕩蕩的
「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他的神色淡淡地顯露一抹成就,
但也參雜些許疲憊感。
不靠政府補助,
透過民間企業、個人募款,
深入台灣那些不被媒體關注的角落,
為的就是讓下一代孩子,
有機會接受藝術、美學、創意更多一些薰陶……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5年的兒童藝術工程,走訪319個台灣鄉鎮
演出走訪29萬公里
發過20萬件雨衣
吃掉26670個便當,疊起來有2座台北101高
會議、綵排、拜拜、檢討,每個細節都不馬虎
生活在看似人手一機的年代,
數位原住民接受網路資訊,
似乎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
但在台灣的偏鄉角落,
仍有一群孩子連飯都吃不飽,
更遑論有足夠資源接觸數位內容。
台灣紙風車兒童劇團,
看到城鄉差距的問題,
實際走入台灣300多個鄉鎮,
讓鄉村小孩在生活中也能受到藝術啟發。
從賣麵的小孩到劇團團長,
孩子笑容讓他找到畢生志業
紙風車的一齣劇碼《唐吉軻德》,
裡面有一句台詞:
「身為一個英勇的騎士,
本來就應該幫助別人。
相信自己,堅持到底,
夢想就一定會實現」。
這句話不僅用來鼓勵兒童觀眾,
也像是團長自己的成長心境。
任建誠從小在已拆遷的光華橋旁長大,
家中做吃食生意,
小小的店面早上賣中式早餐,
中午轉做陽春麵等台灣小菜,
他說自己小時候的目標,
是當一位很帥的麵店老闆。
求學期間,自認是個乖乖牌,成績中等,
在班上絕對是那種再中庸不過的人。
當時考大學,為了拚國立學校,
多加500元報考術科,
就這樣誤打誤撞進入北藝大戲劇系。
記得第一次上台,
5分鐘的戲他練了兩個多月,
任建誠笑說念戲劇初期實在很痛苦,
「表演要求挖掘內心的經驗記憶,
但我從小就只忙著賣麵,
學校家裡兩頭跑,
沒有社團經驗、也沒談過戀愛,
哪來的感受嘛?」
回想自己的過往,
他坦承自己花了很長一段時間,
摸索自己想要做什麼。
大學畢業做了三年幕後工作,
直到某次接觸兒童舞台劇,
演戲給小朋友看,
從他們天真稚嫩的笑容回饋,
他大感震驚,
因為他意識到這才是工作中最快樂、
有成就感的事。
辦劇團、做兒童劇,
成了他一輩子的志業。
做戲也等於做人,
表演藝術不再是抬不起頭的職業
紙風車劇團1992年成立,
曾做過一系列兒童劇,
其中像是知名的12生肖。
早期在台灣做一齣戲巡迴演出,
能累計約4,000多個觀眾,
到鼎盛時期一年甚至可賣出10萬多張票。
統計2015一整年,
紙風車劇團光兒童戲演出達318場,
成人劇場60多場,平均每週1~3場戲。
這麼高的演出頻率,
就是為了執行公益、維持收入,
還要養活一批年輕演員,
這些都是台灣表演藝術者心中的苦。
任建誠說藝術工作者在下戲後的內心煎熬,
往往是外界無法體會的。
他自己年輕時,某次親戚問母親,
你兒子現在做什麼?
母親尷尬表情說,
做藝術的…那時景象,
即使過了一二十年,
那一幕仍深刻烙印在任建誠的腦海。
當自己有能力辦劇團,
就是希望讓年輕團員
從事表演藝術感到有尊嚴,
翻轉台灣人對藝術的刻板印象。
為了讓團員有穩定的收入,
紙風車劇團以年薪計算,
保障演員的經濟基礎。
任建誠坦言,
如果現在年輕演員每個月只能領26k,
長期下來即使多有夢想,
家裡父母都不會答應的。
做兒童劇,
不只是讓小孩開心達到寓教於樂,
也要滿足爸媽願意掏錢的動機,
所以劇本內容相對重要。
為了讓理想跟現實達到平衡,
任建誠提出藝術跟經營收入的循環模式:
堅持創新
→開拓觀眾間力觀眾口碑
→資源整合累積更多經費
→培養人才建立團隊班底→堅持創新。
台灣城鄉差距比你想像中的大,
下鄉建設兒童藝術工程
任建誠看待社群,
他認為就是把自己生命經驗分享給大家。
從線上社群角度,
紙風車劇團的粉絲團互動率高,
抓住的就是父母這群關注者,
而線下社群則是串聯兒童、
義工和鄉鎮的純樸文化。
2006年剛好是紙風車劇團成立第15週年,
對於劇團定位和走向,
任建誠希望透過「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能對表演藝術能重新論述,
定義其中價值。
要完成這項工程,
遇到的困難跟挑戰當然不會少,
光要找贊助,起初就難找到切入點,
一來不靠政府經費;
二來要民間捐款,
大家會問偏鄉小孩營養午餐問題都沒解決,
看戲小孩就會飽嗎?
所以任建誠認為,
下一代創意、美學、愛的投資,
是未來幾十年能看到的成果,
5年的藝術工程,
前3年都是煎熬期,
到後期別人才感受到你是「玩真的」誠意。
但也因為這樣,
劇團感受到不同捐贈動機,
各種在地人物故事,也隨著巡演,
到鄉村的演出過程,
就會發現台灣各地風土民情的可愛,
有時鄉長動員鄉里的迎接,
那次演出彷彿是當地一年一度的廟會。
這股在地景色,
不斷讓團長和演員,
反思自己從台北看台灣的視角,
也因這項藝術工程,
讓越來越多對藝術有勇氣的人願意投入。
2011年終於完成319場鄉鎮演出,
最後累積觀眾達78.4萬人。
到鄉村的演出過程,
就會發現台灣各地風土民情的可愛,
有時鄉長動員鄉里的迎接,
那次演出彷彿是當地一年一度的廟會。
這股在地景色,不斷讓團長和演員,
反思自己從台北看台灣的視角,
也因這項藝術工程,
讓越來越多對藝術有勇氣的人願意投入。
2011年終於完成319場鄉鎮演出,
最後累積觀眾達78.4萬人。
2013年起,
第二波「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
繼續走入鄰里,
如果有一天紙風車劇團走訪到你家附近演出,
不妨去給那群願意投入表演的年輕藝術家們,
一些鼓勵吧!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