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洪雪珍
在台灣許多公司責任制氾濫,
政府雖然祭出勞檢,遏止責任制,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責任制像變形金剛一樣,
換個名字,就不叫責任制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台灣責任制氾濫,
上班族怨聲載道,
逼得政府到企業厲行勞動檢查,
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企業就讓責任制像變形金剛一樣,
換個名字,換個樣子,
讓人認不出來原貌,
和政府大玩躲貓貓遊戲。
根據yes123求職網的調查,
高達47.9%受訪者表示目前的工作
就是採用「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
也就是說它仍普遍存在,
但是政府卻莫可奈何。
變形手法-1:換個加班地點
責任制變形的結果,
出現以下一些新的加班現象:
1. 回家加班
我有一位同事離職後,
到一家筆電大廠任職,
因為這家企業的加班是出了名的,
員工經常要趕捷運最後一班回家,
錯過了就必須搭計程車,所費不貲。
這位同事說,其實加班情況並未改善,
只是換了一個地點罷了!
「主管有明言,不希望我們加班,
不過是不希望看到我們在公司加班,
不代表不希望你在家加班,
我們都聽得懂言下之意,
每個人都把工作帶回家做,
做多晚是我們自己的事。」
等到大家都在收拾,準備下班時,
主管會適時的出現,
若有所指的提醒大家:
「大家都下班了,明天要看成果喔~~」
2. 填加班申請單
一位工程師在ptt上提到企業的另一種作法,
必須填寫加班單,經過主管同意,
才可以加班,但是主管不會批准。
因此,留下來在公司裡就不算是加班,
因為沒被批准啊,公司不知道啊,
而公司不可能去干涉同事是不是在做自己的事。
3. 先刷下班卡
還有企業會要求員工,
下班時間一到,
一律先去打下班卡,
再回到座位繼續工作。
因為政府來做勞動檢查時,
是抽檢打卡紀錄,
只要顯示大家都
凖時下班就沒有違法紀錄。
變形手法-2:換個好聽的名稱
現在企業面對「責任制」這三個字,
可說是聞之色變,
但是畢竟裡面多的是管理專家,
最近他們發明了一個新名稱,
那就是「自主管理制」,
有還權於民的意味,
非常能迎合在學運中長大的這一代,
聽起來讓人舒服愉悅多了。
至於「自主管理制」的定義,
MBA智庫百科是這麼解釋:
「自主管理,是將決策權
盡最大可能向組織下層移動,
讓最下層單擁有充分的自主權,
並做到責任權利的有機統一。
自主管理為每一位員工
都提供一個參與管理的渠道,
它強調自律,主要運用員工
內在的約束性來提高責任感,
使他們從內心發出要『我要做好』的願望,
並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
看來,「自主管理」仍然
隱含著「責任」的精神,
只是字面上已經看不出
任何「責任制」的蛛絲馬跡,
但是在這個換湯不換藥的新名稱下,
腦袋還是舊的那一個,
員工在下班這件事上,
仍然必須要懷抱著百分之一百的「責任感」。
加班導致 高離職率
只要不加班,
問題就會自動消失
我和年輕朋友談起責任制時,
他們除了咬牙切齒之外,
都談到一個問題的核心,
那就是高離職率!
他們都異口同聲的批評:
「加班,帶給員工長期的疲累,
以及低生活品質,於是很多人做不下去,
便造成高離職率,
我的周圍每個月都有人來來去去…」
最終導致 人力不足,
形成惡性循環...
「高離職率,結果就是人力不足,
留下來的員工便要分攤離職者的工作,
一人做一份半的工作量是平常的事,
只得經常性加班。」
「新人來了,我們還要
花力氣去照顧他、教導他,
並沒有減輕既有的工作量,
可是沒幾天他們又走了,
因為不想這樣過日子。」
只要一開始不要加班,
就可以避免各種問題
這些年輕朋友不能理解的是,
問題如此簡單,
就是出在於無窮無盡的加班,
為什麼不能終止這個加班的噩夢?
企業捨不得「責任制」,
覺得只要花一份固定薪水
就可以包山包海吃到飽,
於是想盡花樣變形,規避法律,
只不過是把自己陷於永無止盡的惡性循環裡。
其實,只要一開始停止加班,
就不會再出現以下的老問題,
包括:高離職率、不斷找新人、
不斷教育訓練等,
結果就會進入一個良性環裡,
企業與員工雙贏,何樂不為?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宛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