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排水孔 都是頭髮... 掉髮掉不停 別害怕,搞清楚是「哪些原因」,越早治療 效果越好!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 2016-07-28 17:17
  • 更新:2018-07-17 09:18

整個排水孔 都是頭髮... 掉髮掉不停 別害怕,搞清楚是「哪些原因」,越早治療 效果越好!

(圖/shutterstock)

 

文/張玉櫻

 

近年來生活環境的改變和工作壓力增加,

禿髮、掉髮的民眾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大部分的人認為,

髮量減少感覺較老,

所以生髮求診的人數

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陳拓綱醫師表示,

一般壓力性掉髮的民眾,

從基本生活調理改善,

即可恢復健康頭髮生長的週期,

若無法分辨自己的狀況,

須及早請專業生髮醫師診斷建議。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生髮治療 最重要的觀念

就是愈早治療 效果愈好!

一般毛囊未死亡前即採取治療,

可以獲得明顯改善,

若是拖到毛囊死亡才治療,

則僅能接受植髮才有效。

 

不是只有 植髮一途 

新式複合治療 效果好

巴黎國際長春醫療體系陳信旭院長表示,

多數人對植髮手術還是感到有壓力。

所以,生髮領域的專業醫師,

近年來也積極研究植髮以外的治療方法。

 

目前新的複合式治療法需6個月的時間,

因為頭髮完整生長需要6個月,

故生髮療程皆是以6個月為週期。

速成的生髮療程反而揠苗助長,

容易使後來頭髮死亡,

只要配合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

絕大多數患者都可獲得良好的改善。

此訊息由巴黎國際長春醫療體系

陳信旭院長提供

 

 

男性常見掉髮原因

1.雄性禿:

最常見原因,發生機率90%以上,

好發於男性、女性超過50歲。

 

2.休止期禿髮(廣泛性稀疏):

貧血、甲狀腺疾病、內分泌失調、

外科手術、快速減重、壓力等因素造成。

 

3.圓禿(邊界明顯之掉髮):

俗稱鬼剃頭。

常發生於頭皮,

但其餘部位的體毛也可能發生。

通常為自體免疫現象,

或與精神壓力等有關。

 

4.瘢痕性禿髮(合併頭皮發炎):

可能因遺傳、自體免疫疾病、

皮膚發炎性疾病、長期拔毛癖、

傷害(如不當染燙髮等)而產生,

毛囊受傷萎縮形成瘢痕,

此為永久破壞,

致局部永久性長不出頭髮來。

 

 

 

女性常見掉髮原因

1.頭髮生長週期受影響:

常見的原因包括懷孕、缺鐵性貧血、

甲狀腺疾病、急速減肥、發高燒、

嚴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服用藥物等。

 

2.髪幹受到損傷:

常見原因為:過度頻繁的染燙、

不良化學藥劑的使用、

綁頭髮時過度拉扯、

高熱、拔毛癖、

安全帽或帽子的過度摩擦等。

 

3.女性禿髮(女性雄性禿):

最常見的女性禿髮因素,

與男性「雄性禿」相同,

因女性一樣會分泌睪固酮(testosterone),

毛髮亦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但與男性較為不同的是,

多數女性雄性禿發生於更年期前後(或更晚),

且可能不具有明顯的遺傳性、

沒有顯著掉髮型態。

通常女性雄性禿會保留其前額髮線,

頭頂則整體稀疏變薄。

 

 

基本生活調理

可改善掉髮

1. 洗髮用溫水,並用指腹抓搔,

因為太燙或用指甲抓搔,

都會刺激頭皮過度代謝;

吹頭髮時也不能太燙,

與吹風機要有適當距離,

用風量帶動吹乾。

 

2. 生髮液要等頭髮都乾了才能使用。

 

3. 少抽菸、睡眠充足、

避免油炸或過度刺激的食物。

 

4. 建議每週2~3次適當運動(慢跑、快走),

每次30分鐘,以促進血液循環。

 

若視情況嚴重,

一定要尋求專科醫生診斷,

以複合生髮療程,

針對掉髮原因給予個別化處方,

以免於患者走向最終只剩植髮一途,

傷身也傷荷包。

 

 

 

本文由 健康醫療網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宛宛)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分享更多更完善的保健知識與服務,成為民眾獲取健康知識的首選網站。 健康醫療網特別設立「公益專區」,希望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凝聚力量幫助弱勢族群,更期許藉由此媒體發聲,讓愛心遠佈、善盡社會責任。 http://www.healthnews.com.tw/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分享更多更完善的保健知識與服務,成為民眾獲取健康知識的首選網站。 健康醫療網特別設立「公益專區」,希望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凝聚力量幫助弱勢族群,更期許藉由此媒體發聲,讓愛心遠佈、善盡社會責任。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