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我是為了你好!」
有些父母,在教訓小孩前後,
會用這句話,告訴小孩打他們,
自己也很捨不得,
但是「打」真的能讓小孩 記住錯誤
然後就不再犯錯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家暴,讓孩子對大人 感到害怕
他坐在椅子上,
正確來說,是做在椅子的邊緣上
他好像有點怕我,
我想這是因為家庭暴力,
導致他對像父母的大人,
都具有恐懼感...
「孩子,放鬆點,
我們可以在這裡,愉快的聊天,
沒有人可以打擾我們,
你可以暫時離開 那糟糕的世界。」
我盡力表現出友善。
慌亂的眼神,藏著被打的恐懼
孩子的胳膊、腿上,
都是一條一條的瘀青,
他的眼神裡有一點慌亂,
不自覺的摳著衣服。
他告訴我:
「弟弟就像以前的我。
你看看我左手食指,
這是媽媽打弟弟的時候,
我鼓起勇氣攔住後
所留下的傷疤,
你看,媽媽打得這麼狠。」
孩子的眼睛裡,
開始有眼淚冒出。
孩子在不自覺中 也會打人
我問孩子:『你有想過要報警嗎?』
孩子回應我說:「那會被人認為不孝的,
而且我還是得 在爸媽身邊生活。」
『以後怎麼辦呢?』
孩子把臉埋在手裡,
「我以後能過怎樣的生活?
我不想一輩子 就在這樣的家裡。」
『之前聽你說,在你小時候,
爸爸不是打過媽媽嗎?』
「就是這樣!而我也會打弟弟,
我是不是已經沾染了 他們打人的壞行為,
我是不是該死。」
打孩子 其實是「偷懶」的行為
跟孩子聊了一陣子後,
我告訴孩子的媽媽,
他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是偷懶的行為。
如果平時對孩子,
不是言出必行,
不是以身作則的話,
孩子會乖乖聽話嗎?
當你暴怒無比,
準備動手暴打孩子一頓的時候,
你有沒有想過
可能你平時 沒有做好示範,
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爸媽是一個「引導」的角色
這位媽媽聽完後,
手裡依然緊握著棍子,
生氣的情緒 更加高昂,
氣沖沖的說:
「有本事你來管,我就是普通人,
我就只用這種偷懶的方法!」
我告訴他:『可是這樣是沒用的,
很多父母也都是普通人,
他們也從沒打過孩子,
就算你說他們是小部分人,那又怎樣,
能說他們不正確嗎?
在孩子們的眼裡,
父母一般都是引導,
大聲責罵就已經是件大事,
你還動手打孩子,
這是因為你控制不了脾氣。』
說著說著,我也生氣了!
「打,不是鍛鍊」
也不會把錯誤 記得更清楚
「要是連責罵 都承受不了,
這孩子之後出去 要怎麼闖蕩。」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
鍛練孩子的方法 有很多種,
我不相信有一種
是爸媽用打鍛鍊出來的。
孩子是有人權的,
不是你生下來,
你對他們做什麼 都可以。』
「我打孩子,
只是為了讓他 記得更清楚。」
『那依照這個邏輯,
孩子犯錯,父母有體力優勢,
所以為了讓孩子記住錯誤,
就動手打小孩;
那麼當父母老了,總是愛剩下飯,
孩子為了父母的健康著想,
孩子有體力優勢,
為了父母好,所以動手打父母,
這樣也可以嗎?』
足夠的自由 不是爸媽給予
而是天生就有的權利
這段話我藏在心裡,
並沒有說出口,
後來他們走了,
我想起了一段話,
「你給我足夠的自由,
但是你知道嗎?
你一邊給,我一邊覺得,
那是你的授予或施予,
你並不覺得那是我 天生就有的權利。」
是阿,孩子並不是完全屬於你
而是一個獨立於你的「別人」,
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