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黃淑文(桂花樹)
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
近日出版新書《挺身而進》。
由於桑德伯格先後被《時代》雜誌
和《富比士》雜誌評為最具 影響力女性,
排名比美國第一夫人 蜜雪兒還要高,
她在書中鼓勵女性 勇敢做自己,
相信自己和男人一樣,
擁有同樣的 能力與選擇權,
隨即引爆全球 性別議題討論,
登上 暢銷書 排行榜。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女人在家庭與事業的難題
身為少數女性 高層領導人,
桑德柏格一點也 不武裝自己,
她在書中頗析自己的成功、失敗,
甚至曾經有過的脆弱。
她以真誠而坦率的筆觸,
深入女人的 心靈隧道,
點出女人在 家庭與 事業的難題。
桑德伯格說,
男性從不煩惱如何 兼顧工作與家庭,
女性卻經常逼迫自己 兩者選其一,
最後被放棄的,
往往是 自己的企圖心。
成功的女性 卻無法
與成功男性獲得一樣的讚美
另外,社會對 成功女性的評價,
不管是女強人、鐵娘子、男人婆…
往往是負面的,
「男性有野心 有權勢、成功 總是獲得激賞,
如果女性展現 同樣的特質,
往往必須為成就 付出代價,
甚至還要擔心風頭 勝過另一半,影響 婚姻生活。」
女性擔心工作與家庭
往往是因為內心的障礙
桑德伯格在書中 一針見血指出:
女性常常擔心 失去工作,
同時又擔心自己無法 照顧家庭。
女性害怕自己 無法兼顧一切,
害怕自己同時是個 不及格的母親、
不及格的妻子,不及格的女兒。
事實上,
「我們認為自己 能做甚麼、應該做甚麼,
主要是被社會期望 所塑造出來的。
女性面對的障礙,
追根究柢,都是因為 內心恐懼。」
好工作與好老公,
哪個比較重要?
為了鼓勵女性 克服恐懼,不自我設限,
桑德伯格甚至在辦公室 張貼海報:
「如果你毫無畏懼,你會怎麼做?」
鼓勵女性勇敢說出夢想,
大膽 活出自己。
9 月 18 日,桑德伯格 透過網路視訊,
在台灣北一女中發表演說,
她以同樣的問題 問在場女學生。
結果有人想要要 組織樂團、
有人想成為基因 研究權威,
有人則夢想有一天能在 聯合國發表演說。
在場有學生提問
「好工作與好老公,哪個比較重要?」
引起哄堂大笑。
好老公
不會擔心你的工作 威脅到他
桑德伯格幽默的回答:
「如果你有好老公,他會幫助 你找到好工作;
相對的,你有好工作,
卻未必能 幫助你找到好老公。
女性若想成功,
必須選擇 尊重你的工作和興趣,
支持男女平權的另一半。
對於害怕另一半
有好工作會對自己造成 威脅的男人,
你可以跟他約會,但不要嫁給他。」
平等看待 你的另一半
「如果女性還要擔心
自己的成就 有損丈夫的自尊,
我們如何期待一個 平等的世界?」
在《挺身而進》這本書,桑德伯格 不斷強調
「女性最重要的 生涯決定,
是她是否要一個 生活伴侶,還有 那個伴侶 是誰?」
想讓 另一半成為 真正的夥伴,
男女雙方就 應該把另一半
當成 平等且 能力相當 的夥伴。
爸爸對家庭的參與度
與小孩的發展 有一定的關係
桑德伯格甚至還 引述研究資料表示,
夫妻兩個人若能 共同分擔家計 和育兒責任,
其實可以 減少母親的 內疚和心理壓力,
父親對家庭的參與度越高,
對孩子的心理和認知,
各方面的發展會更好。
別強迫先生
用自己的方式做事
「如果先生肯做,
就讓先生以自己的方式幫孩子包尿布,
即使他把尿布包在孩子頭上,
太太都要微笑以對。
讓先生以自己的方式做事,
他終究會找到正確的方法;
但是,如果太太逼先生採用
『「太太的方式』,
很快就會變成甚麼事情,
都是太太在做。」
想要有甚麼樣的婚姻關係,
從交往一開始 就要定調,婚後有了孩子,
孩子是睜著眼睛看著 父母如何對待彼此。
桑德伯格認為我們這一代,
從小看著
母親負責家務和育兒、父親 賺錢養家,
長大後就很容易 陷入同樣的模式。
因此,如果我們能從本身做起,
就能越早打破
這種世代輪迴的模式,
建立更平等的兩性關係。
職業婦女與全職媽媽,
哪個決定好?
回想今年出版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曾經收到許多媽媽私下來信,
發現很多媽媽都在 職場與家庭之中掙扎。
經濟不景氣,工作不好找,
究竟要把握目前的 工作機會好呢?
還是回歸家庭比較好?
因為孩子的童年只有 1 次,
錯過了就無法重來。
工作與家庭難以 抉擇的壓力,
與事後 養兒育女的重擔,
往往落在母親一個人的肩上。
我覺得,
任何決定都不是一個人 單方就可以決定,
而是需要 家庭成員之間的協調。
不管最後的決定如何,
媽媽其實不要 給自己
太多壓力與罪惡感。
我深信,教養的作法沒有 標準答案,
得到家庭成員的支持,
取得家庭的平衡,才是最好的決定。
也可以為了自己
辭掉工作 ...
雖然,我辭去教職陪伴孩子成長,
但我絕非只是單純
為了養兒育女而 辭去工作,
而是出自生涯規劃,
一邊陪伴孩子成長,
一邊圓兒時的夢想 當作家,
轉換職場跑道。
成為全職的媽媽,
更有時間思考 自己喜歡做什麼
辭去教職成為全職媽媽之後,
我一邊陪伴孩子,
一邊利用閒暇充實自己,
隨時隨地,只要有空檔,
我就會思索著
「孩子多大時,我可以漸漸放手?
孩子長大之後,我要如何重返社會?
我要如何規劃自己,才能做我喜歡做的事,
寫出自己想寫的書?」
單方面的犧牲
會給孩子帶來負擔
不管是選擇 工作成為 職業婦女,
或者辭去工作成為 全職媽媽,
我認為這都是出自 自身的選擇,
以及與他家庭成員 溝通的結果,
我並不認為哪一個決定 一定就是最好,
也不同意母親把養兒育女 視為犧牲奉獻,
辭去工作只是為了家庭 委屈求全。
任何形式的付出,
如果只是單方面的犧牲付出,
不僅有礙身心健康,
來日也會為孩子帶來 心理負擔。
父親和母親一樣,
也有愛的本能!
孩子在胎兒時期,
就是母親的一部份,
起初母子的情感關聯,是非常強大的。
因此,不管是母親自身 或社會意識,
常常灌輸母親 撫育孩子,
是母愛天生的本能(或義務),
導致在家庭與職場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的母親,
常常充滿莫名的罪惡感。
爸爸照顧小孩
卻能比媽媽更順手
事實上,父親也有這種愛的本能。
以我自身為例,
當年我先生也曾請育嬰假 照顧孩子 1 年,
也曾動念由他辭職來照顧孩子,
因為先生在處理家務或照顧孩子,
顯然比笨手笨腳的我還要得心應手。
記得老大兒子剛出生時,
第 1 個月我做月子,
新生兒洗澡都是由先生 親自包辦。
有一回,先生出差晚歸,
我和婆婆抱著還 軟趴趴的孩子,
竟然遲遲不敢抱下水洗澡,
直到先生 8.9 點回來,
才宛如遇到 救兵般如釋重負。
可見男人撫育孩子的能力,
並不輸給女人哪。
現代台灣社會,越來越常聽到,
由男人來 請育嬰假 照顧小孩,
這種現象是非常 值得鼓勵的。
不論是父親、母親,
「連心」才是最重要的!
日本心理醫師河合隼雄也說過:
「養孩子必須兼具父性與母性,兩者缺一不可。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
其實每個人都兼具男性和女性的 雙重特質。
即使身為女人,
如果本身父性的 特質比較強,
扮演父親的角色 也無所謂。
孩子的守護者,不一定非得是 親身母親,
只要有人能讓嬰兒體驗到 彼此連心的感覺就夠了。」
媽媽們不要因為無法
親自照顧孩子而感到自責
因此,無法親自照顧孩子的職業婦女,
不要有無謂的罪惡感,
每個人的家庭和經濟情況都不同,
只要慎選幼兒園和褓母,
選擇和自己教養理念相同的人來陪伴孩子,
其實孩子一樣會快樂健康的長大。
河合隼雄也提醒安慰無法親自照料孩子的父母,
「人在面對非不得已的情況時,
通常都有辦法克服困境。
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種情況下,
只要你坦誠以告,
用真心說明,
孩子往往也能理解父母。」
活出完整的人格,
平等的伴侶,更快樂!
我很贊同 河合隼雄的觀點,
在完整的生命裡,
其實我們都兼具 父性與母性,
也同時擁有男人和女人 兩種生命特質。
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
人類有很多寶貴的特質:
譬如慈悲、愛、同情、關懷、熱誠….
其實都存在於男女兩個性別。
男人除了不能生育之外,
其實有很多個性和能力
是可以和女性互換,
甚至 彼此共通。
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一書,
也曾指出,我們每個人的內在,
其實都被兩種力量統轄著,
一種是男性的力量,
一種是女性的力量。
男女的和諧
可以讓生活更完整!
在男人的頭腦裡,男性的力量佔優勢;
在女人的頭腦裡,那股女性的力量佔優勢。
正常而又恬適的境界,
應該讓內在兩性的力量合諧共存。
性別只是表徵,
如果我們能將內在男性和女性的特質,
加以釋放和表現,
不僅可以激發潛能,也幫助我們 活得更完整。
很喜歡惠特曼這首詩:
「我歌頌人的自我,一個單純,獨立的人……。
我歌頌他的全身,
從頭到腳,不單是外貌,
也不單是頭腦…我認為,整個形體更值得。
我歌頌女性,也同樣歌頌男性,
我歌頌熱情、衝動和活力十足的浩瀚生命。」
女人和男人,
雖然是不同的個體,
但一樣都是人,都擁有共通的人性。
「平等的伴侶,彼此更快樂!」
我想,這應該是 桑德伯格《挺身而進》
這本書打破性別框架,
最寶貴的精髓了。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iuchiaj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