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陳薪智
2015年眾多食安假貨事件延燒到鮮乳產業,
有一群人不滿通路平台被少數品牌壟斷,
決定用網路募資形式,
打造一個酪農、消費者雙贏的平臺,
他們是3位年輕人共同創辦的社會企業—鮮乳坊。
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其中,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郭哲佑,
加入鮮乳坊前在大學時就開始接觸社會企業,
畢業後更積極走入業界,
創辦17support(現改名為社企一起幫)
協助幫助小農做網路銷售。
這位不到30歲的營運長,
如何肩負鮮乳訪這一年營運?
又有哪些酸甜苦辣?
大學展現生意頭腦,
社會企業成生命出口
談起會進入社會企業,
郭哲佑說大學時就開始嘗試創業,
開過補習班、賣過網路虛擬寶物,
風光時一個月可以賺3萬,
年輕的意氣風發,狠狠地摔了一跤,
大三某次投資賠光所有積蓄,
人生最大低潮讓他出國沉澱思緒。
這次的出走是生活轉機,也是生命的契機。
郭哲佑到雲南昆明靜靜觀察喧囂城市的轉角,
竟隱藏不為人知的貧困村落,
整村1200多位居民要共用3間廁所;
這裡的家庭平均一個月只賺8,000塊台幣;
一個小飯糰是小孩一天的食物來源。
這些景象深深震撼郭哲佑,
他開始思考人生除了賺錢還可以做哪些事?
於是,他回台灣後開始研究社會企業,
如何兼顧獲利和社會公益。
郭哲佑回到校園,
和輔大11位同學組成公益消費聯盟,
希望在校園內開一間商店,
引進公益組織、有機無毒小農的商品,
藉由實體店改變校園師生的消費習慣。
甚至舉辦一系列校園市集、影展、
小攤販推廣社會企業概念。
畢業後進入職場,
郭哲佑延續自己對社會企業的熱愛,
加入CEO協會,一方面辦理台灣VEF高峰論壇,
觀察大型營利企業如何落實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舉辦「CITA改善台灣農業個案競賽」,
在雲林農村待了半年拜訪百位農民,
具體觀察小農經營困境。
後來接到勞動部專案計畫,
找來過去輔大同學創辦17 support,
協助農民實體商店網路化,
消費者只要透過平台就能看到農民故事、產品,
下單後就能收到產地直接出貨的商品。
社企路從小農到酪農,
台灣酪農業4大危機
2015年初17 support的資金補助計畫
結束他開始思考自己職場下一步,
當時剛好有機會認識
鮮乳訪另一創辦人龔建嘉獸醫師,
當時原本只為了引介社企領域的金流、
物流公司及創業人脈,
沒想到卻種下兩人一起改變台灣酪農產業的種子。
台灣酪農產業目前面臨4大問題:
1.鮮乳品質不一、
2. 大動物獸醫人才斷層、
3.收費機制不合理/酪農常處弱勢位置、
4.市場產品種類無法分辨。
郭哲佑解釋,
鮮乳品質不一指的是鮮乳其實跟農產品一樣,
隨產地、季節、牛隻差異,
鮮乳口感也會不同,
但為何大品牌的鮮乳,
一年四季口感大同小異?
原因是鮮乳品牌靠收購多家酪農維持乳源,
為了讓味道記憶相同,
使用人工技術達到風味標準化。
酪農產業另一問題是酪農工時長,
根據統計1990年台灣酪農戶數為1113家,
到2015年只剩一半546家,
平均每年關閉30個牧場。
原因為何?
25年來玉米、豆類價格飆漲120%,
生乳收購價格只調高5塊錢台幣,
成本、售價不成比例導致酪農生存數大幅減低。
第三個問題則是大動物獸醫斷層嚴重,
郭哲佑提及台灣目前發放5,000張獸醫執照,
大動物獸醫目前約35位獸醫(乳牛約25位),
大動物獸醫師跟乳牛數比例是1:5000,
國際平均是1:1000。
目前台灣數字不斷上修,
現在每年培養約0.8位大動物獸醫師,
但退休醫生是一位以上,
獸醫師供需不等情況,缺乏人力投入醫療,
自然無法帶動酪農產業。
最後則是市場產品種類名稱眾多,
消費者很難分辨文字與產品實際內容。
第一瓶群眾募資牛奶:鮮乳坊
面對酪農業的困境,
鮮乳坊營運概念就是要解決上述問題。
鮮乳坊成為消費者跟酪農之間的橋樑,
其運作模式為:
鮮乳坊找飼養管理優良的酪農牧場→產出生乳
→送交合格的代工廠製作滅菌、
裝瓶→消費者在網路、
實體店訂購→鮮乳坊自建物流系統,
宅配直送地點→完成每一次公平交易。
2015年第一次做群眾募資,
募得新台幣608萬、獲得4994張訂單。
募資的訂單維持經營期前三個月,
這段時間鮮乳坊積極開拓其他通路,
異業合作像是藥局、健身房、補習班、
地瓜店,甚至微風超市、上引水產
都願意提供鮮乳坊上架。
目前營收比例,B2C營收3成、
B2B非典型通路4成,
典型通路(例如安永鮮物、天和鮮物)3成。
通路合作能在短期內開花結果,
也是鮮乳坊懂得深化社會企業特質,
強調食品安全和人的溫度。
經過一年經營,
鮮乳坊網路販售累積15,000位會員,
每周網路訂購宅配出貨約3,000罐,
再加上實體通路購買,
目前一個月出貨7萬罐,
跟起初募資出貨數相比,成長約3倍多。
而近期完成第二次群眾募資,
本次主打小罐裝出貨,讓家庭用戶攜帶方便。
合作牧場第一代是彰化豐樂牧場,
本次則和雲林崙背嘉明牧場合作,
品牌設計也同步做改版與品牌設計師聶永真合作,
提升鮮乳包裝質感。
回憶起這一年的成果,
郭哲佑認為鮮乳坊
走出過往鮮乳品牌的不同策略。
在跟消費者溝通時,專注環繞在4件事情。
1.純淨為美:
鮮乳坊跟單一牧場合作,
收購A級牛乳產製單一乳源、只殺菌、
做均質化物理工程,不做成分添加。
乳牛通常會有4大疾病:
繁殖障礙、消化道疾病、乳房炎、蹄病,
一般牧場的牛隻總淘汰率約為20~25%,
鮮乳坊合作的牧場為14.9%。
2.公平交易:
依據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價格,再加15~25%,
依季節區分定為收購價。
提升前端的品質管理,
從飼料、用藥、生產環節,
每一隻乳牛裝配電子化設備,
牛隻走路步數、作息、生理數據反應
皆傳送到雲端,
酪農馬上可以知道每一隻牛的健康狀況,
減少後端加工成本。
3.產業永續:
公司盈餘拿20%成立大動物獸醫師的教育基金,
畢業後的獸醫師直接在產地工作、實習。
另外,消費者喝到的鮮乳是經過四次檢驗,
從牧場抽乳、加工前、加工後到成品定期檢驗。
4.品牌聯名:
把酪農名稱貼在瓶罐上,
讓酪農為自己的牛奶負責,
未來甚至希望在包裝上印製檢驗報告書數據QRcode,
透明公開讓消費者掃描知道喝下的生乳內容。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