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 / 張忠本
「甚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
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
其實...
台灣低薪不僅是政府的問題
還關係到全球化,
以及個人專業、服務企業的選擇好壞
為什麼這麼說呢?
由下列 4 個原因來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台灣薪資水準差異很大
工科專業起薪近四萬
IC 企業搶人年薪近百萬
筆者擔任四家上市(櫃)公司
薪酬委員或顧問之觀察,
績效中上的部份中小型科技公司,
工科新進員工起薪
已達 3.5 ~ 3.8 萬元(不是 22 K),
固定 14 個月,外加各種
績效獎金及員工分紅約 3 ~ 6 個月,
年薪已達 50 ~ 70 萬元;
40 歲上下的中階主管年薪
(含獎金)可達 200 ~ 300 萬元;
50 歲左右之高階主管,
更達 400 ~ 500 萬元。
都比政府部長、大學博士教授高出甚多。
媒體常抱怨台灣最基層職工
起薪 22K 太低,
實際大學畢業電子人才起薪已在 50K 以上;
甚至 IC 設計業為了搶人才,
台、清、交電子碩士起薪
都已在 75K,年薪百萬以上。
所學專長的市場供需
差異很大,薪給有別。
台灣在 1999 年 ~ 2008 年
大學畢業生自 8.7 萬人增至 23 萬人。
反之二專、五專技職專科學校,
畢業生則自 12 萬人,降至 2.8 萬人。
台灣就業機會既已減少,
欠缺專業技能的文法商大學生
反巨幅增加,供過於求,
薪資自然貶值。
學校排名前後段班畢業生
程度差異很大,
薪給待遇差距也很大。
二、台灣的薪資結構
有些企業本薪低,獎金、分紅卻高
員工加薪分幾種,
起薪或基本薪點多年雖未提高、
但加薪還有年資或升級等及職務加給。
台灣企業界員工的薪給
分為三部份,
(一)為固定之本薪與職務加給;
(二)為績效獎金,
如每月之生產或銷售獎金及年終獎金;
(三)是員工分紅,依年度結算,
科技公司目前取公司
稅後盈餘之 10% ~ 20%,但起伏較大;
合計(二)(三)約佔員工全年薪給之 30% ~ 50%。
這些員工看似起薪低,
全年總所得卻高了很多
企業因為景氣變化大,
為避免僵化的薪資結構,
在不景氣時拖累公司,
故以「績效獎金」、「員工分紅」
作為企業人事費用彈性調整的緩衝劑。
政府在倡導民間企業加薪時,
不必苛求固定薪給的高低,
更要正視企業員工分紅制度的意義。
今天許多公司都實施員工分紅
或發行限制型股票,
促成員工入股,
公司與員工利益休戚相關。
三、薪資停滯的全球現象
受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影響
2007 年起到 2012 年
台灣實質薪資停滯期間
正逢全球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
導致 2013 年全球經濟成長率
從過去正常時期( 2004 年 ~ 2007 年)
平均 5.0%,降至 2.4%。
亞洲四小龍也從 4% ~ 5%,
降至 2012 年 1% ~ 2%。
企業面對全球經濟成長停滯,
出口業績衰退,
大多緊縮開支、凍結人事,
此刻少有企業能奢談增僱人員,或加薪。
失業率居高不下、
薪資停滯不漲
這是美國、德國、日本、
韓國及台灣的共同現象。
自 2000 年以來各國受雇人員
報酬佔 GDP 之比重都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國際勞工組織調查全球薪資增加率,
2009 ~ 2012 年平均僅增加 1.8 %,
若扣除中國外,更只有 0.92%。
尤其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
(15~29歲)失業率偏高,
歐盟達 23%、美國 16%,
台、韓都是 9%,薪資漲幅相對受限。
全球失業率居高不下、
薪資停滯不漲,其原因:
(1)全球化:
當貿易自由化之後,
隨著生產要素與商品的全球移動,
同質性高的生產要素價格將趨於一致。
如傳統勞動力被其他地區
便宜的勞動力所取代。
台灣被中國廉價工資取代,台商西遷;
現在中國又為越南、印尼取而代之。
美國的電腦軟體設計工作為印度人取代,
會計工作轉移到菲律賓,
客服工作可能轉移到愛爾蘭,
因此全球薪資受到抑制。
(2)網路化:
網路購物興起之後,
商品價格趨於全球一致,
生產要素成本如工資也必然齊一化。
(3)科技化:
自動化、電腦化、
網路化等科技進步,
都使人工勞力逐漸被取代。
四、立法加薪合理嗎?
僅能影響 1/3 勞工
幫不到真正低薪階層
國會立法要企業加薪,
恐創下世界記錄。
今天加薪四法所能影響之勞工
僅及全體勞工之 1/3。
而這少數受影響之勞工,
多屬有制度之公司,
早已有健全員工分紅制度。
縱使沒有工會或勞資協商,
基於市場競爭,競逐人才,
也不敢虧待員工。
因此立法的實質影響有限。
反之,其合理性卻值得檢討。
首先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對象
包括股東、債權人、下游客戶及員工,
若立法保障員工分紅、加薪,
是否剝奪其他對象之利益?
修法迫使企業為員工加薪立意雖佳,
卻可能弄巧成拙,
造成勞資對立,
工會予取予求。
企業經營環境更形困難,
企業主減少投資,
加速產業外移,
就業機會更減少,
最終損失的還是員工。
台灣薪資差異好大...
總覺得當初選錯專業了Orz
延伸閱讀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