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孩子利用自己會的「語言」,學到了許多大人認為要「走遍各國」才知道的事!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5-13 09:38
  • 更新:2018-07-17 09:31

15歲的孩子利用自己會的「語言」,學到了許多大人認為要「走遍各國」才知道的事!

(圖/shutterstock)

 

作者:艾兒莎

 

3 個月前,我在新加坡與友人吃飯時,

認識了他的兒子,他雖然是馬來西亞人,

但出生在新加坡,也在這裡成長。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對這個小朋友的第一印象很不錯,

因為他看起來很有禮貌,

也有種異常的成熟感,

不太像一般的 15 歲少年。

 

我在跟他的媽媽聊天時,他都很專心地聽,

結果在他媽媽跟我說到他們公司

在中國這兩年營運狀況很慘、

提到紅色供應鏈,又講到工廠管理的問題後,

這個小朋友就直接說:

「媽媽,你想了解當地工人的基本問題,

應該去『知乎』(註 1)一下。」

 

我這個朋友,顯然不太知道知乎是什麼,

但是這小朋友很篤定的繼續侃侃而談下去。

他接著講到別的事情:

「而且,上次我看見朋友的哥哥

與一個從英國來的業務談生意也不對,

和英國人握手不能用台灣和中國那種方法,

握很久又一直搖來搖去的!」

 

我很驚奇地看著這個小孩,

竟然講出了很多我這幾年跑遍十幾個國家才懂的事,

就問他是不是很常出國,

才會知道這些關於別國的文化與禮節。

 

他回答:「我沒有離開新加坡過,

但是因為我會英文和中文啊!」

他雖然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個「會語言」

的邏輯給我,但我想通了。

對於我們,

「增加國際觀」常是放在嘴邊的口號、

或是出國遊玩的藉口,

但這個小朋友,卻真的執行了。

 

大前研一曾在書中給了國際觀一個清楚的定義:

「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

並且對這些事有提出觀點的能力。」就這個定義,

其實很清楚地解釋了「知識」與「觀點」

這兩層能力對國際觀的重要性。

我想,他已經做到了擁有國際觀的第一層起步:

即是靠自己主動去了解世界發生什麼事,

而非透過媒體與被動的傳遞,

才能得到片面與被別人曲解過的資訊。

久而久之,

也不難擬出一些自己不同的見解角度,

進而演變成觀點了。

 

他跟我說,因為他會英文,

所以在 Google 一樣的資料時,

看得懂美國人跟歐洲人的不同解釋與想法,

「是跟同樣是講英文的新加坡人,

完全不一樣的想法角度耶!」他興奮地說道。

 

他還說,最近發現很有趣的事,

新加坡有非常多的華人,

可是他們卻不太懂怎麼跟中國人做生意。

因為他看了很多中國內地的影劇,

發現中國人講話與思考的邏輯

還是跟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華人不一樣。

所以每次,他看完一個劇,有些疑問,

就去「百度」一下,

或上個「知乎」詢問一下。

我當時馬上傳訊息,

試問一下去中國玩過兩次的弟弟說:

「你知道知乎嗎?」他回了兩個問號。

 

 

 

這個小孩看我們聽得起勁,

也就沒完沒了的繼續講下去。

這時我不禁回想起當年在念大學時,

教英文的教授不斷告訴我們的一句話:

「如果沒辦法認清語言是工具的話,

這輩子不論你學了多少語言、學得多好,

都不太能幫助到你。」

 

註 1:

知乎,中國於 2011 年創立的社會化問答網站。

 

熱門文章: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

 

想看更多 投資誌 的精彩內容

歡迎將我們 加為好友 唷 ~

 

只要3小時,增進孩子溝通力!

讓孩子更有自信、增進親子關係!

→→→ 6 / 18 六 ( 名額有限,點我報名 )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