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小孩子拿杯子裝水時、把牛奶倒進空杯時,
我總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
大人老覺得
「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東西打翻」,
真的是這樣嗎?
我千叮嚀萬囑咐,不斷耳提面命的結果,
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這是為什麼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般人都會想像自己聽到的話,
我們不妨實驗一下:
「請不要想像檸檬。就是黃黃的、酸酸的,
含在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大量唾液的檸檬。
絕對不可以想像喔!」
明白了吧?
即使叮嚀你「不要想像檸檬」,
你的腦中還是會不由自主浮現檸檬的影像、
口中自然分泌唾液。
如果我什麼都沒說,
想必你連檸檬的「檸」字也不會想到。
同樣道理,爸媽說的「不要打翻」,
反而會勾起小孩「打翻東西的想像」。
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
卻事與願違地讓他聯想到「可能會打翻」。
孩子腦海中,會浮現打翻牛奶的情境,
以及媽媽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你看吧!
人們常說「心想事成」。
你對孩子說的話,他們都會依照預言做到想像。
孩子本來都沒想過「打翻飲料」、
「可能會打翻」這些事,
經爸媽提醒後,反而會很在意。
這些提醒其實形成了負面暗示。
「可能會打翻」的聯想,引導想像走向事實。
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嚀,完全徒勞無功。
其他類似的狀況如下:
「不可以大聲吵鬧」
「不要跑!」
「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沖奔跑、
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
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假設你現在放好杯子,倒滿飲料打算端起來喝。
由於表面張力,看到幾乎要溢出杯緣的飲料,
你不禁喃喃自語:「啊~好幸福!」
杯裡的飲料只要稍微傾斜,就會灑出來。
這時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
你希望他怎麼說呢?是不是像下面這種狀況?
「警告」太難理解,
「直接鼓勵」教養效果更好
當你把斟滿飲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邊,
有人在一旁柔聲提醒「輕輕地」,
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是不是認為對方「真體貼」?
是不是會因為輕聲細語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對方大喊:「不要打翻了!」
你可能會嚇得手忙腳亂打翻杯子。
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你對孩子說「輕輕地」,
天真無邪的孩子就會照你所說的,
慢慢、小心地倒水。
把「輕輕地」這句話徹底傳達給孩子,
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
因為它會成為「輕輕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繞遠路的思考方式。
腦海中先出現打翻水的場面,
然後修正為不要打翻。
腦子裡先想像了檸檬,
然後再設法消除,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像。
這個思考過程不僅麻煩,
而且對孩子來說相當困難。
既然如此,一開始就告訴孩子「輕輕地」,
不是更直接了當嗎?
以「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麼都順利
「不要打翻」讓孩子聯想到「會打翻」
告訴孩子「輕輕地」,他就能小心行動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
「保持安靜」、「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
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想看更多 投資誌 的精彩內容
歡迎將我們 加為好友 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