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明玲
轉載自換日線
士林出生,
淡水商工餐飲科畢業的江振誠,
已經站在世界料理之巔。
他在新加坡的餐廳「Restaurant Andre」
連續三年被評選為世界五十大餐廳,
更是《紐約時報》力薦
「世界上最值得搭飛機來品嚐的十大餐廳」之一。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這個世界級的廚房裡,
目前卻獨缺台灣人...
在這個世界級的廚房裡,
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
目前卻獨缺台灣人。
不是刻意、
更絕非瞧不起「同鄉」。
只是江振誠征戰世界頂尖舞台的管理方式,
和台灣很多地方不同,
台灣年輕人還需要更多適應、更多學習。
江振誠總對想來餐廳工作的人說
「先來觀光看看」。
對他而言,過去做過什麼不重要、
有沒有技巧不重要,
談著「我多有熱情,真的很想來」
也不是最關鍵的。
他說,熱情會燒盡,
重點是
擁有支撐著繼續往前走的元素與核心。
以下是江振誠專訪整理:
從Restaurant Andre開幕到現在,
廚房裡有過的員工,最多的是台灣人,
但現在我們的廚房裡,沒有台灣人。
台灣員工常會突然說...
「我家裡有點事」
或是「爸爸突然生病了」,
或是「我要回去開盲腸」什麼的(笑),
就是突然會有很多狀況。
其實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如果你之前有種幻想,
現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
瞭解這工作原來和我不適合,
this is not my thing,
我覺得是很好的,不要浪費時間。
先不要講「我有多有熱情」...
所以我常說的是,
先不要講「我有多有熱情」,
或是「我有多想做這件事情」,
就先來體驗一下,當作是觀光。
然後再去想:
如果我這樣做三百六十五天、
或是三千六百五十天,會是怎樣的狀況。
餐廳裡之所以沒有台灣人,
可能是因為我管理的方式,
可能都剛好碰到台灣年輕人缺乏的。
首先,我不要我跟你說一個東西,
你就照著作。
我要你的反應、我要你有想法。
台灣的年輕一代我覺得沒有這麼快的消化能力,
可以馬上消化、反芻,作決定。
通常都是在等指令。
或許可以照本宣科做得很好,
但這不是我要的。
第二是耐性。
我們廚房有一個印度人,他是從印度來,
說希望來這裡工作的。
我說OK,你先擦兩個月的盤子。
所以他就是擦兩個月的盤子,
沒有做其他事情喔。
當你在做這些事情over and over again的時候,
你會不會覺得說,
我到底在這邊浪費時間幹嘛?
這其實是在磨你的耐性。
當一件事情,或是一道菜、一個sauce,
你做一次、十次、一百次、一千次,
那個感受是不一樣的。
很多東西可能是要做一百次或一千次的時候,
才會瞭解竅門:重點在哪、弱點在哪。
而不只是「我會做」。
所以一定要很有耐性,
這是我覺得台灣年輕人缺乏的。
第三是國際觀。
我們整個餐廳,
上上下下十八個人、十四個國籍,
幾乎每一個你碰到的人都是從不同國家來的,
有巴西、捷克、德國、西班牙、法國、
菲律賓、韓國。
在這麼國際的團隊,你怎樣跟別人互動?
雖然大家都是說英文,
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你要怎樣跟不同的人相處?
你會不會就變成是一個最安靜的人,
沒辦法跟別人互動?
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練習。
反應、耐性不夠,
又缺乏國際觀與溝通能力,
即便來到餐廳,熱情也很快就燒完了。
問題更在於,
熱情燒完之後還剩下什麼?
你對一件事情堅持,它不是熱情,
而可能是一個信念、一個執著,
是對你生命來說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熱情燒完之後剩下什麼,
那才是精髓,
才是你會不會走下去的重點。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