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同樣問題,總是不斷上演
原因?每個人都要負起責任
一個月前,內湖女童斷頭案引發廣泛熱議,
廢死議題再度受到關注,
但從台南遊樂場到北投國小兩起割喉案,
一直到現在,
台灣社會問題一直存在、一直在發生,
卻始終沒有最終定論、
沒有一個有效的解決方式,
然後隨著時間過去,
大家也就讓問題過去了...
一直要等到下一次再發生同樣事件,
話題再度拿出來討論、fb轉發,
然後熱度冷卻,大家繼續沉默。
其實,政府每年都在檢討,
每年都沒解決的問題何止這一個?
可是台灣人民門,
你們可有想過,
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不只是政府,
你們自己也有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每年都在熱議,每年都沒動作
1. 高房價,從年輕時一路影響到老
近年來,台灣的社會問題總是不斷重演,
幾乎可以說是像肥皂劇般不定期輪播,
討論頻率最高的算是高房價、
年金改革、薪資停滯成長。
這些跟台灣人的財產變動關聯性最高,
影響層面最廣泛,
年輕族群大多無法靠自己的能力負擔高房價,
即使中壯年族群可以貸款購屋,
長年的高額貸款也會抑制房貸族的民間消費,
排擠 生活支出,壓低生活品質。
2. 年金不改革,人民就破產
年金改革是和時間賽跑的國家大事,
很多勞工每年都在試算勞保年金,
因為每年媒體都會提醒勞保有破產的風險,
先是軍保,接著勞保,然後公保,
還有最晚推出的國民年金,
不管哪一個,
如果沒有改革都會破產,
不管是人民、民代,還是政府官員,
大家都知道問題,
每年都在檢討,經過數年,
依然 沒有任何動作。
3. 企業年年獲利,薪資永遠不長
台灣民間薪資成長停滯超過 15 年,
但同時間內的台灣上市企業
卻不斷累積獲利盈餘,
即使是 2001 〜 2003 年 和
2008 〜2009 年 國際景氣不佳期間,
整體企業依然有獲利,
大部分的年份更是獲利遠比勞工豐收,
甚至連企業股東的獲利都比勞工高,
當員工不如當股東,
經濟成長無法反映在薪資上,
每年都在檢討薪資低成長,
龐大的勞工族群
卻沒有一年爭取到應有的權利,
替勞工爭取權益的工會制度,
多年來在台灣依然雷聲大,雨點小。
會而不議,議而不決
討論頻率次高的議題,
主要是針對國家資產或公家資源浪費的問題,
或是抑止既得利益者的持續性得利,
像是檢討健保局、國營事業的
相關獎金或福利、18 %退休公務人員優惠存款、
軍公教退休金和月退俸、
公務員行政迂腐、恐龍法官、
BOT 與圖利財團、宗教財產不透明等,
再其次則是更為棘手的社會問題,
整個國家和社會一時之間無法提出適當對策,
像是少子化、食安問題和隨機殺人,
舉國上下只能在議題熱點時期大肆討論,
政府部門「會而不議,議而不決,
決而不行,行而不效,
不效而不彰,不彰而再會」。
討論熱度一冷卻,就沒下文
近年來,
這些社會議題每年都一定要討論幾回,
但是對於整個大局來說,
實際的幫助非常有限,
討論熱度一冷卻,
社會大眾又回到舞照跳馬照跑的日子,
彷彿不曾發生過一樣。
4. 國家立場問題,獨立 or 統一?
越逼迫,台灣年輕人就越不合作
而範圍最廣,
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台灣的國家立場。
位於太平洋島鏈的台灣,
剛好處於美國和中國勢力的交接,
國家政策、商業貿易和外交領域
根本上都不可能避開傾中或傾美的選擇,
國家政治長期以來也分為兩個陣營,
但中國近年來像是伊索寓言
「北風與太陽」中的北風,
對台灣在國際外交的壓迫力提升,
台灣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
選擇拋棄中國這個選項,
獨立自主傾向比以往來更高。
被媒體輿論帶著走
台灣社會每次遇到有重大爭議的時候,
社會輿論很自然會分成主流兩派,
然後兩方人馬為了捍衛自己觀點的合理性,
彼此互相爭辯,
加上台灣媒體刻意的推波助瀾,
而且許多群眾仍然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雖然許多民眾會覺得媒體很可惡,
但還是會接著看下去。
然後新聞不報了,也沒人關注了
這種情況通常會維持兩到三週的時間,
當議題開始降溫的時候,
會有新的議題或社會事件出現,
好像浪潮一樣,
一浪接著一浪打在沙灘上,
雖然岸上有時有潮水,
有時退潮,
但拉長時間來看,
基本上沒什麼大變化,
人們又過了平凡的一年,
過去發生什麼大事全忘了,
不管狗怎麼吠,
火車一節一節的咻過去,
這樣的情境不斷上演。
這些問題,社群上的討論總是很熱烈
各種分析、懶人包在流竄
其實台灣人民對於
社會議題的討論是相當熱烈的,
而且加上台灣獨特的高密度網路人口,
社會議題在台灣的宣傳速度相當快速,
而且許多網友會透過分散分工的方式,
把各種議題做深度的邏輯分析
和簡易懶人包,
引起更多網友在 facebook 和各大社群分享,
然後獲得更多民眾的認同,
這是良性且和平的傳遞公民意見的方式。
卻...無法轉成公民運動的力量
台灣社會的問題在於,
網路社群的力量,
在大部分的社會議題上,
沒辦法更強而有力的轉換為公民運動的力量,
改革效率相當有限。
公民運動,能明顯改善社會問題
如 太陽花學運等
雖然台灣近年來
曾經有 洪仲丘事件和
兩岸服貿協議佔領立法院
的大型公民街頭運動,
而且參與人數、規模和時間都是非常亮眼,
同時也確實對國家政策造成新的變革,
例如立法院通過陸海空軍懲罰法修正案,
軍法回歸司法處理,
服貿協議另外立法監督機制,
但是在許多的社會爭議事件中,
有較明顯實質改善的也就這兩起事件。
但這些大型運動,發起不易
從結果來看,
透過大規模的公民街頭運動,
是讓社會輿論實質改善國家政策的最有力作法,
當然社會成本也最高,
畢竟要大規模群眾主動參與,
需要同時有多個條件配合,
要發動大型活動相當不容易。
政策具有時效性
拖得越久,問題越嚴重
國家政策的改革,
有些具備時效性,
例如台灣人口結構逐漸老化,
勞動人口比重從高峰逐漸下滑,
同時又面臨少子化的問題,
時間拖得越久,
年金改革的困難度就越大,
而少子化的政策改革涉及許多經濟議題,
像是高房價、薪資停滯成長、
托育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
要解決薪資停滯成長,
就得面對提升勞工待遇的討論,
要解決 高房價又要擔心 房地產業吹冷風,
這又是另一項挑戰。
政府每年討論,問題就是沒解決
整個大局來看,
台灣現況千瘡百孔,
政府官僚總是企圖從問題表面嘗試補救,
沒有直指核心解決,
每年都有許多討論,但每年都沒有結果。
越高階的官僚,越不願輕易改革
只有民眾反應熱烈,才會動一動
政府是一種被動的組織,
這個組織的運作核心概念是以不變應萬變,
組織的成員不需要面對 自由市場中的競爭淘汰機制,
越高階的官僚越是守舊,
他們會按照原有的制度運作,
但不會改革制度;
只有政治家才能改革制度,
民間則是反映制度的問題所在,
當民間輿論反應熱烈,
甚至出現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時,
政治家會被民意要求改革,
同時政治家可以挾帶民意,
要求官僚改革國家機器的運作。
可惜...大家總喜歡只動口,不動身
台灣 社會運動參與度 不高
然而台灣的社會運動熱烈度始終不高,
願意上街參加路跑的人,
比上街進行勞工運動的人還多,
群眾願意坐在電視前抱怨,
網友願意坐在電腦前分享訊息,
但是真正能導致 社會運動和
改革的力量仍然相當有限。
讓政府順利執行決策,
也是公民的義務
在任何民主體制中,
公民不受任何人統治,
但是必須替其他人付出一點義務,
讓政府順利執行社會福利、行政運作、
國家保護、議會制度等 國家機器的運作。
公民從社會中獲取的不只是權益,
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
因為民主制度和國家運作是需要維護的,
每位公民負擔一點責任,
保護整個社會可以持續性
維持民主自由和 大眾權益,
整個社會的人民都具備這種 公民意識,
才能讓國家真正進步。
有問題的不只是政府
灣民們,不要漠視自己的責任
台灣社會發展至今,
許多社會問題無法解決,
這不只是 政府官僚或 政治家的責任,
每位公民長期以來漠視自己的監督工作,
難辭其咎,
要讓台灣社會更加好轉,
你我都需要推一把。
用具老套的話來說,
國家的美好,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啊!
本文由 Strategy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