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買房」成為你頭頂的壓力
多少人努力工作賺錢,
就是想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
為此努力還房貸、兼兩份工、省吃儉用,
沒有旅遊、沒有鬆一口氣的時候。
其實,不要成為房子的奴隸!
當你汲汲營營「賺房子」的時候,
你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很多...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租房子 = 快樂套利 v.s
買房 = 快樂的機會成本
紅色子房在幾周前發表了一篇文章 -
我分享到公司的粉絲頁,獲得很多朋友的迴響。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一本書 -「多少才夠?」 ,
裡面講到「快樂的機會成本」 vs 「快樂套利」,
概念很像。
1. 機會成本
所謂的「機會成本」,
指的是經過評估而被放棄的選擇中價值最高的,
也是每次選擇的成本。
例如:如果我現在有一個小時的空檔,
這一個小時我可以選擇在家休息,
或者去打工(時薪 100 元),
最後我選擇在家休息,
這個選擇的機會成本就是 100 元。
而「快樂的機會成本」,
其數字就是所放棄掉的最大快樂。
例如:我們可以想像擁有一輛昂貴的新車,
它的快樂機會成本就是讓一家人去海外旅遊的幸福感。
2. 快樂套利
而「快樂套利」,
意思是在不多花錢的前提下,
增加快樂的機會,
把有限的錢花在最大的快樂上。
例如:在不增加花費的前提下,
和好朋友在家裡一起下廚、共享晚餐,
就是一個很好的「快樂套利」。
多少人為了消費
(房子、車子、名牌、大餐、奢侈品..)
放棄了拿同樣的錢去追求其他體驗、
夢想的機會?(快樂的機會成本)
而又有多少人,其實沒有花多少錢,
卻可以為自己創造很大的快樂?(快樂套利)
降房價 = 降低買房需求
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點,
朋友轉了一篇文章給我:
「政府需要對台北市的高房價負責嗎?」
標題很聳動,仔細閱讀之後才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是:
「如果要降房價,就要降所有人『買房子的需求』,
不是讓他們想買卻買不起,而是直接讓他們不想買。」
作者分享了她如何以「相較於高房價,低廉的租金」,
租到了現在夢寐以求的房子-
地點好、採光佳、空間大、裝潢好、家具家電齊全。
但所有來過她家的朋友,總是問她:
「為什麼不把它買下?」
以作者的財力(創業有成的企業家),
買一間自己喜歡的房子並不困難,
但她選擇以租屋來取代購屋,
讓自己的資金運用有更多的可能性,
創造更多自己想要的生活體驗。
所以,「租房子」等於「快樂套利」,
「買房」則必須考慮到「快樂的機會成本」。
買房 = 強迫儲蓄 = 理財?
當然,買房子不只是滿足「自住」的需求,
還有「理財」的功用。
許多研究顯示,
就算房地產價值僅以通貨膨脹的幅度變化,
平均來看,「有買房子的人的資產」還是較
「沒有買房子的人的資產」還高,
原因不在於「增值」的幅度,
而是在於為了還房貸,強迫自己累積的「儲蓄」。
這其實也是我個人的經驗。
創造好的生活品質
不讓買房成為你的壓力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需求,除了挑好標的,
妥善安排現金流和資金分配外,
記得把增值交給「時間」,
並且學習「快樂套利」
──在不多花錢的前提下,增加快樂的機會,
創造好的生活品質,
才不會因為買房壓力破表:
一方面因為資金壓力犧牲生活體驗,
一方面又要因為政策、新聞患得患失。
不然,你「快樂的機會成本」不僅只有
「把買房的錢拿來實現其他夢想的機會」,
還有每天「吃得下,睡得著」的基本生活品質!
豈不得不償失?
買房子、租房子各有各的好,
但壓力太大,就得不償失了!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