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尚知名設計師吳季剛:「我不簡單,我也不難,但我很堅持,我做自己」

《30》雜誌

《30》雜誌

  • 2016-04-14 11:28
  • 更新:2018-07-17 09:31

國際時尚知名設計師吳季剛:「我不簡單,我也不難,但我很堅持,我做自己」

(圖/shutterstock)

 

作者:徐仁全

 

吳季剛說,忠於自己是他的原則,

不做別人,做自己,就做吳季剛。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我不簡單,我也不難,但我很堅持。」

 

這是31歲的國際時尚知名設計師吳季剛,

替自己「剪裁」出的樣子。

兩度為歐巴馬夫人設計就職舞會禮服,

不論是白色的斜肩禮服,

還是紅色的絲緞禮服,

在華麗舞台上精準highlight世間最美的形象,

而其實幕後的他,

一直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

 

「我不簡單」,

是因5歲時他就立志要當服裝設計師;

16歲就拿下歐洲首屆

「國際芭比娃娃改造比賽」雙料冠軍,

為自己贏得一張法國機票;

17歲就在玩具工廠打工,

直到當上Integrity Toys設計總監;

23歲因強烈渴望而創立同名品牌「Jason Wu」;

30歲成為HUGO BOSS女裝藝術總監。

 

「我也不難」,

吳季剛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個性很急,

卻很Simple的專注在自己的方向上。

為了搞清楚娃娃的生產流程,

17歲的他跑到深圳的娃娃工廠看每個製造環節,

如何把1個娃娃變成100個娃娃,

開始學習做生意。

他最喜歡美國1950年代的設計師Charles James,

從這位解剖衣服的高手身上,

他學到了「最simple的東西最複雜」。

 

「但我很堅持」,

即使在國際時尚圈已是一號人物,

他仍堅持自己只是幕後的「背景」工作者,

每次服裝秀一發表完,

他就會立即檢視影片,

並從中發現1000個可以改進的地方。

好奇、固執,吳季剛說,

所有有夢想的人,

都要相信自己、忠於自己,

付出200%的努力,咬牙堅持下去,

就會看見成果。

 

抵達台灣不到24小時,吳季剛馬不停蹄,

上午參加母親的新書發表會,

下午則做了一場2小時的演說座談。

平易近人的他,展現了誠懇、純真的本性,

也讓人看見他對設計堅持、追求完美的性格。

「完美,是要一直堅持追求,

直到追到,你才能放手,」他說。

 

5歲就著迷婚紗禮服

你沒有辦法想像一個5歲的小孩,

兩顆骨碌碌的眼睛「貼在玻璃上」,

他在想什麼?

 

吳季剛回憶,

小時候會要求爸媽及姑姑帶他到八德路、

中山北路的婚紗店「看」婚紗。

他其實是在打量:

衣服是什麼材質?怎麼縫製的?

墊肩怎麼撐起來的?模特兒是怎麼站起來的?

從小就能從外表看到內在,

去想一件衣服是如何從設計到生產,

完成一件件作品,不只是看華麗外表而已。

 

很多人問吳季剛,真的5歲就開始設計了嗎?

他的回答更驚人:

其實從出生開始,就對藝術、設計有興趣。

媽媽陳美雲在《愛,讓孩子做自己》一書中

透露,吳季剛小時候坐不住,

但只要給他紙筆,他就乖乖畫畫,全神投入。

 

好奇心,

是吳季剛所認為走設計之路最重要的因子。

他對服裝好奇,從小就拆解媽媽的衣服,

看裡面的構造,

「就像電腦玩家常拆解電腦主機一樣」,

他好奇,想全盤了解。

對洋娃娃也是,他會扒開芭比娃娃的衣服,

看娃娃的身體組成結構。

一般娃娃手臂只有4個環節,

他卻設計出8個環節,方便換裝,

也更靈活生動。 

 

9歲的聖誕禮物,

有別於其他小孩的電動玩具及籃球,

他向媽媽要了一台縫紉機。

就是這樣對美麗世界各個環節的強烈好奇心,

讓吳季剛很早就開始練習自己的眼力,

就像為衣服穿針引線,

事物總有自己的肌理及脈絡。

現在的吳季剛,只要用看的,

就可以看出衣服的結構、材質、

工法等細節,跟一般人只看門道,完全不同。

 

有人認為設計師不太好溝通,比較自我,

吳季剛坦率地說,

「沒錯,我很stubborn,是非常固執的人。」

從小就是如此,要就要,不要就不要,

沒有中間選項。

 

但這樣的性格,

造就了他在設計創作上的堅持,

吳季剛說現在他的固執是表現在創意上,

會堅持去做到完美,做不到位,絕不罷休。

 

2008年美國第一夫人

選中他設計的服裝出席總統就職舞會,

那一刻,他對自己說,「現在才是開始。」

當天他哭了半個小時,

隔天從早上8點開始接受媒體採訪直到晚上,

第3天他就回到工作室,跟往常一樣工作。

 

吳季剛說,

「就像拍電影得了奧斯卡獎,

那你下一部片一定要更好。」

追求完美是沒有止境的,

他常看自己的服裝發表會影片,

一看就找出上千個缺點,

他要求下次要更好,超越前一次的表現,

一天也不能停下腳步。 

 

 

 

靈感來自眼前的一個畫面

超完美主義的他是如何對付挫折?

創立「Jason Wu」品牌後,有一次,

某家店訂了50套衣服,

他與一名員工辛苦完成後,

交貨前一天那家店卻倒了,

衣服自然也不要了。

怎麼辦?還是硬頭皮撐過去,

將衣服賣給其他家店,慢慢消化庫存。

堅持,讓你的夢想不會被打敗。

 

他自己形容:

「我不簡單,我也不難,可是我很堅持。」

要做,就做到完美,絕不放棄,

下次一定要更好。

 

不論是美國第一夫人白色的斜肩禮服,

還是紅色的絲緞禮服,

很多人問吳季剛靈感打哪來?

「我就是閉上眼睛。」 

他創作的方式很簡單,跟客戶討論後,

如果閉上眼睛,沒有馬上浮出圖像,

那他就不會接這個案子。

 

靈感來自與客戶接觸的那一剎那,

如果沒有想法,他寧願不要這筆生意。

「就是閃過的那個畫面,就決定了。」

 

閃過的畫面,雖只是幾秒,

但背後來自於大量的吸收,

特別是跨界的刺激。

吳季剛會不定期與藝術家、建築師交流,

也會去看建築物、看藝術品,

從中獲得靈感來源。 

 

「靈感要向外去找,跨界才能獲得刺激,」他說。

 

品味也是一樣,品味的養成要靠多看,

不只看服裝時尚,

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都可以有聯想、有靈感。

例如二次大戰時吹起的實用簡單風、

50年代奧黛莉赫本的蓬蓬裙等,

都是時事影響到時尚。

 

吳季剛透露,

自己其實有些羡慕部分藝術家遇到沒有靈感時,

可以休個長假,等有靈感再創作。

「時尚界一年四季都要發表新品,

如果真的休息2、3個月,工作室就要關門了,」他說。

不過他也慶幸,

自己至今還沒有發生靈感卡住的情形。

 

設計師的兩個工作室

去年(2013年)6月接下HUGO BOSS

女裝藝術總監一職的吳季剛,

一人分飾兩角,上午在自己的工作室創作,

下午3、4點後就轉到HUGO BOSS辦公室上班。

 

為了區隔,

他刻意將兩個辦公室布置得完全不同。

自己的工作室,用古董家具、實木質感,

壁紙是舊報紙貼的,氣氛溫馨典雅;

BOSS的辦公室則是以黑白色系為主,

明快簡潔。不同的風格,

才能一進到裡面感覺就不一樣,

想法及創意也會不同,就不會搞混。

 

吳季剛也分享,

做自己的品牌是實踐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

但做一個有百年歷史的品牌,

要找到它的DNA,要尊敬它,

與它的形象及歷史傳統相符合。

 

另一個不同是,BOSS員工有2萬多人,

他自己的工作室只有30多人。

在他的工作室,他一人說了算,是Leader;

但在BOSS,他不只是做設計,

也不只做衣服,全部的事都要參與、負責,

包括視覺影像、廣告文案等都要管,

這時就比較像是一個Team Player,

要與同事合作、跨部門溝通,

「像是位全方位的人,」他形容。

 

創業DNA學自爸爸

吳季剛從16歲就開始工作,

靠著創作娃娃,自給自足。

他17歲就跟朋友跑到大陸深圳的洋娃娃工廠,

了解生產娃娃的過程。

23歲,他決定創業,

他的創業因子來自父親,

從小耳濡目染看父親如何經營公司,

父親成了他創業的學習典範。

也因為天生有創業的DNA,

「一件作品與上百件產品是不一樣的,」

17歲的他就了解生產與創作的不同,

大量生產的背後,要靠系統來達成,

包括進貨、原料、生產線、作業員等一起促成,

這跟自己在家裡手工打造1、2件創作品不同。

 

原本是個我行我素的設計師,

吳季剛說,創業後他才知道,

「夥伴員工很重要,成功不可能靠一個人。」

他看到父親公司的員工都待很久,

跟著父親一直到現在,這很不容易。

吳季剛自己創業8年,員工也跟著他到現在。

 

創業也不是件浪漫的事。

以前他以為參加了時裝秀,

訂單就會如雪片般飛來。

2003年第一次參加紐約時裝秀,

結束後他以為創業之路就此順遂下去,

結果展後一週都沒有接到訂單,

「故事不如想像中美好,」他說。

創業要有計畫與想法,不能只憑熱血,

有時連一個電話,都要想清楚。

時尚不光是浪漫,它也是一個產業。

 

做自己,就做吳季剛

才30出頭就成為知名國際設計師,

但吳季剛其實不想當名人,

他只想當一位幕後工作者,

因為很多精彩有趣的事是在幕後發生。

 

不過,時尚要有品牌,

他必須讓外界了解他的創作,

最佳方式就是當自己的代言人。

「你要出去讓大家了解你的設計元素是什麼,

跟媒體分享,不能只當自己的設計師,

還要當自己的Sales,」吳季剛說。

 

成功之後, 人生有何改變?

「比較謙虛一點,

了解這只是世界上小小的一部分,

你到華盛頓看到很多大人物,

你不是最重要的,你只是小螞蟻。」 

 

他最喜歡的設計師是1950年代的Charles James,

當你看到他解剖衣服,你會讚歎不已,

因為你才能了解:

「世界上所有最簡單的事常是最複雜的」。

一直很有型的他說,

其實個人穿著他很簡單,大多是穿黑色,

「作品比我的人重要,

我要賣的是品牌及作品,」他說。

 

 

 

為了品牌作品,

他會花時間與人溝通,傳達他的想法,

讓外界認識了解。

不過每季的時尚發表會,都讓他忙到翻,

家人體貼他的辛苦,

勸他不要繼續在設計這條路堅持下去,

他開玩笑說:

「那我要去賣紅豆餅,那是我最喜歡吃的東西,

哥哥在我旁邊裝袋,媽媽幫我收錢。」

 

吳季剛說,忠於自己是他的原則,

不做別人,做自己,就做吳季剛。

 

本文由 30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

《30雜誌 4月號/2016 第140期》

《30》雜誌

《30》雜誌

《30》的新雜誌給年輕一代, 提供工作、就業、投資、學習、教養、 生活、家庭、奉獻、健康等方面的資訊與分析。 以「五新」的抱負來獻給年輕一代: 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新知識、以及新做法。

《30》的新雜誌給年輕一代, 提供工作、就業、投資、學習、教養、 生活、家庭、奉獻、健康等方面的資訊與分析。 以「五新」的抱負來獻給年輕一代: 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新知識、以及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