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彭杏珠
2015年11月21日,住在台北的退休主管
曾良海帶家人到日本京都賞櫻,
他們搭早上10點航班,登機後卻毫無動靜,
在跑道等了約35分鐘才起飛;
26日下午回台灣時,
「飛機明明已抵達桃園,
卻在上空盤旋近40分鐘才降落,」
曾太太愈說愈火大。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一家人拿完行李搭客運回台北,花了約50分鐘。
當天下著雨,
曾太太不小心踩到一塊浮動的人行道地磚,
濺濕鞋襪,嘆了口氣,
「唉,日本的人行道鋪得平整又牢固,
台灣為什麼就不能?」
如果桃園國際機場跑道提早施工;
如果機場捷運儘快通車;
如果地方能做好工程品管……,
曾太太身為台灣人的滿意度應該會高許多。
一個月後,
機場北跑道在2015年12月24日竣工,
終於揮別塞機夢魘;
但讓國人等了20年的機場捷運,
還不知何時通車?
至於各地的人行道、車道等工程品質,
依舊令人搖頭。
例如台北市花1.8億蓋的自行車道
就被台北市議員陳建銘批評,
甫完工的復興南路段品質「掉漆」,
人孔、標線與路面有10元硬幣高的落差,
至於復興北路段則施工進度落後,無法如期完工。
八根螺絲鬆了 拖垮公共工程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
民眾只要一提起公共工程,
腦中閃出的大多是:
工期延宕、品質低落、壽命不長,甚至偷工減料等。
到底台灣的公共工程出了什麼問題?
這是全民都想知道,
也是5月20日即將就任的總統蔡英文
及新團隊必須面對的課題。
「其實,癥結點就在錢跟人,」
泛亞營造前總經理高銘堂一言以蔽之。
對此,《遠見》盤點出
拖垮台灣公共工程的八大關鍵因素:
關鍵1〉工程預算偏低
首先是錢,工程預算普遍偏低。
由於國庫困窘,加上公務員怕被扣上圖利廠商,
政府從上到下瀰漫著以「省錢、便宜」
為最高原則的地攤文化。
民代監督時,不管工程難易度,
也不檢視預算合理性,先砍了再說,
才代表有幫民眾看緊荷包。
等到工程發包時,預算還會再被刪,
廠商拿到手時已七折八扣。
高銘堂拿出2014年43個主要國家、
以倫敦為基準換算的建築平均成本數據指出,
台灣居然倒數第三,
僅贏過越南與印度而已,
顯示台灣的營造工程管理費及施作成本偏低。
低成本也意味著風險,將犧牲到工程品質。
例如鋪地磚時,水泥砂漿要先抹勻抹平才能鋪,
部分業者為省成本、趕工期,
有些步驟就省略了。
這種地攤文化導致台灣的工程常常延宕,
甚至追加預算,
「結果一毛錢也沒省到,還拿到不好的成品,」
內政部前部長、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說。
關鍵2〉工程多採最低標
第二個問題是一般工程都採最低標。
為杜絕弊案,
2006年行政院曾裁示公共工程以
「最低標為原則、最有利標為例外」,
並行文各機關。
從此,各大小機關都奉行「最低標」。
其實,近十年來公共工程已因國庫空虛,
逐漸縮小預算,
規模也從2009年最高峰的5024億元,
降至2015年的3179億元。
「最低標」形同雪上加霜,廠商為求生存,
先削價搶到案子再說,
甚至有人打四折競標,再以案養案,
導致皮包公司林立,
倒了一家再換一家投標,
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近年來已有部分大型營造廠不再標政府的最低標工程,
轉往民間或海外發展,
其他業者也只能跟著流血競爭,
「不接工程,怎麼養幾百個員工,」
一位營造公司董事長無奈說。
國登營造董事長洪金富更直言,
「你給我『國宅』的錢,
要我蓋出『豪宅』的房子,是不可能的。」
關鍵3〉需求不明、專業不足
第三個問題是業主需求不明,專業不夠。
一位工程會的官員說,
他遇到很多機關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
例如蓋公園,居民使用率多少?
要具備什麼功能?
沒想清楚就要蓋,才會出現很多閒置公園。
其中有不少建設都是為了兌現首長的選舉支票,
不一定是地方真正的需求。
多數機關也因為工程人才不足,
公共工程均委外處理。
李鴻源舉例,
如教育部、文化部等非工程單位,
從規劃設計、發包到監造都是委外,
連評選責任也丟給外部委員。
機關無法掌控真正需求,
又不能正確營運與維護保養,正是問題所在。
關鍵4〉工程使用壽命短
第四個問題是法規並未定使用年限,
導致工程壽命不長。
想想看,日據時代留下的不少建築,
如總統府、監察院、新竹火車站等,
不僅具特色,還歷經百年屹立不搖。
但光復後新建的公共建設,可比拚者有多少?
以澎湖跨海大橋為例,
1970年通車,三年後就出現腐蝕,
1984年又花10億維修。
根據最近的2010年統計資料顯示,
全國47座改建橋梁,
平均使用年限僅35.7年,遠低於先進國家。
歐美及日本、大陸對重要道路、橋梁、
隧道等的壽命都訂在百年以上,
興建中的大陸港珠澳大橋使用年限更達120年,
對比台灣正在施工的淡江大橋,
卻無使用年限規劃。
台灣區綜合營造公會理事長陳煌銘
究其原因在「採購法」的設計規範,
未明定公共設施使用年限,
招標文件也沒有耐用年限要求,
原本應使用80年或百年的工程,
僅有50年或更短壽命。
政府不重視年限,
品質無法提升就不足為奇了。
關鍵5〉不當政治力介入
第五個問題是政治凌駕專業,民代介入。
一位建築師形容工程界是「紅灰黑白爛」,
紅就是少數優質廠商;
灰是不攀關係,按合約做的人;
黑意即黑道;白就是民意代表;
爛指的是惡性搶標公司。
「我甚至覺得民意代表比黑道可惡,」
他進一步說。
今年元月底,竹科管理局前局長李界木
對外發表的「和珅亂政」文章,
將許多政治力介入工程的暗黑面公諸於世。
讓工程界、政府機關看完後都拍案叫好,
「說出我們不敢說的真相,」一位部會主管表示。
今年77歲的李界木指出,他在中央任職時
(環保署一年,竹科管理局五年多),
遇到許多難以幫忙的請求。
例如一旦提出工程預算,
馬上就會有好幾位立委請他到辦公室喝茶,
拜託某某工程開標時要多多照顧。
曾有立委跟他說:
「黨內二位醫生吃銅吃鐵,包山包海,
我們都苦哈哈,你要多多關照」。
李界木說,一旦工程招標後,
未得標者會發函調查局檢舉,
被請託的立委就藉故刪減或凍結預算;
檢舉不成,立委還會逼人要得標廠商讓出;
再不成,就請黑道恫嚇得標廠商或相關人員;
又不成,就發動環保流氓阻止工程進行。
由於管理局工程多,李界木體會最深。
他在任內推動不少建設,
卻被跟某立委非常友好的記者批評為
「好大喜功」;另一招更狠,
某立委提供資訊給其他黨的立委質詢,
在國會殿堂當打手,
甚至為了一項重大工程,
強迫交出審查委員名單,
不給就告到最高當局,
在在讓想做事的官員難為。
關鍵6〉政商關係盤根錯節
第六個問題是地方政商盤根錯節,不易管理。
2014年底一位某縣市新科議員甫當選,
馬上就有業者告訴他,
只要爭取到工程預算,他什麼都不用做,
就可拿20%回扣。
「這種傳聞已久,沒想到我親身遇到,」
這位議員嚇了一跳,連忙婉拒。
這只是小議員的行情,重量級民代更高,
有些山區的工程因無人查管,
甚至可拿50%回扣。
李鴻源不諱言,除了少部分的縣市外,
有不少的民意代表以親戚名義開營建公司,
本身就是幕後老闆,
自家包工程又質詢監督縣市政府,
品質怎麼會好?
一位中部議員也坦承,部分地方首長、
議員到局處首長、承辦員已成共犯結構。
局處首長跟承辦員只有兩條路,
不想成為同謀就請調,
但從此大概也別想升官了。
地方發展出的獨特工程生態,
也讓一位建築師印象深刻。
他回憶說,
曾經拿到一個3億工程的設計監造標,
主辦機關卻遲遲不簽約,納悶拜訪縣長時,
沒想到裡面有人在等他,
「縣長開口說:『你們兩個談一談』,
人就離開了。」
這時,廠商擺明告訴建築師,要他自動退出。
這位建築師從此不敢碰該縣市工程,
他說,「小白兔誤闖叢林」要付出代價的。
關鍵7〉剪綵文化壓縮工期
第七個問題是在位的政治人物迷信剪綵,
常壓縮合理工期。
以第二高速公路為例,
從1987年分段動工通車,
到2004年元月全線完成。
一位參與廠商說,每次換新的長官,
都會被要求提前通車,
都希望任內能剪綵,作為政績。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曹壽民表示,
為通車而趕工會影響品質,
因為一般混凝土要等28天才能達到設計強度,
還沒完全乾就要用,就像懷胎十個月,
卻被要求八個月把孩子生下來一樣,
工程就會出現畸形。
關鍵8〉監造、驗收不確實
第八個問題是監造、驗收難以確實達成。
工程每個關卡都很重要,監造更重要。
陳煌銘舉例,某建商在雲林、台中
蓋許多美輪美奐且沒有偷工減料的房子,
但是在921時卻倒塌很多棟,
事後調查才知道是承包商綁鋼筋的方式不對,
產生系統性施工失誤,
遺憾的是監工或監造都沒有人發現錯誤。
儘管政府有三級品管制度,驗收也有程序,
初驗不過還要複驗,直到符合要求才完成,
為何仍無法確保品質?
通常愈小的工程愈易出問題,
尤其是又採用最低標,機關如有完工壓力,
也會暗示監造達到合約規範即可驗收。
另外,機關或工程會查核標案成績時,
廠商如延宕工期會被扣分,
監造也要跟著連坐,
「驗收嚴格等於自找麻煩,」
一位建築師無奈地說。
當監造嚴格執行時,
也會發生挾怨報復事件。
有一位不願具名的建築師表示,
他曾接某道路設計監造標,
發現廠商施工不合規範,要求對方改善,
公司的工程師竟被人莫名其妙打斷腿,
兇嫌被抓到後推說:
「我賭博尋仇,打錯人了」。
這位建築師明明知道兇嫌說謊脫罪,但也莫可奈何。
逢甲運輸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說,
如果施工期短,主辦機關有啟用壓力,
又要負延宕責任,就會出現快速驗收,
讓工程陷入負面循環。
其實,這幾十年來,
台灣公共工程不是沒有進步,也有一些代表作,
例如2005年7月竣工的亞洲最大分洪道
——員山子分洪道,得以確保北北基地區
800萬民眾免於水患之苦;
全長339公里的高鐵不到八年就通車。
「即便如此,還是趕不上先進國家腳步,」
陳煌銘感嘆地說,
過去大陸工程界常到台灣取經,
近十年已不再來了,技術甚至已超越台灣。
現在,台灣光是機場跑道整建就花了15年時間、
拖了20年的機場捷運仍無法通車、
甚至喊了20年的金門大橋決標施工後,
還在載浮載沉,
「外商看待台灣的公共工程,
就只有兩個字:笑話,」
一位外商駐台總工程師說。
以上的八大關鍵問題如不解決,
工程業將持續「殭屍化」。
期待新政府上台後,
能訂定公平的遊戲規則、
提供健康的產業發展環境,
扭轉台灣工程的負面印象。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Susan )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