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爆紅「這群人」讓煩悶的生活變有趣;把日常瑣事拍成喜劇,大家都笑了!

《30》雜誌

《30》雜誌

  • 2016-03-31 10:38
  • 更新:2018-07-17 09:31

網路爆紅「這群人」讓煩悶的生活變有趣;把日常瑣事拍成喜劇,大家都笑了!

(圖/shutterstock)

 

文/吳沛綺

 

生活煩悶,人性種種說穿了其實並不美麗,

但正是那一點點溫柔善意和幽默感,

讓我們在笑得臉歪嘴斜之餘,

仍覺得世界是那麼可愛。

 

「你為什麼要跟我分手!」

 

「妳渴嗎。」

 

「你回答我,為什麼要跟我分手!」

 

「妳餓嗎。」

 

咖啡廳裡,歇斯底里的「激動姊」在尖叫、

找救兵、最後索性站在椅子上高歌,

坐在對面的「淡定哥」不為所動,

維持一貫「ˊ_>ˋ」的超淡定神情。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3年前,讓網路團體《這群人》

一舉暴紅的短片《淡定的最高境界》

取材改編自PTT熱門文章:

眼睛用膠帶貼成「八」字型的淡定哥,

對上簡直歇斯底里的激動姊,

2天內吸引50萬觀看人次。

如果你也笑了,很有可能是因為...

你就是隱藏版的「淡定哥」和「激動姊」?

 

日子天天過,我們偶爾也像淡定哥一樣,

對周遭麻木無感、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

遇到討人厭的事情,也可能成為激動姊,

習慣劍拔弩張、白眼抱怨,

卻忘了這些令人困擾的難題,

其實沒什麼不能抽出心來,幽默一笑。

現代人壓抑,《這群人》的好笑,

並非美式脫口秀的妙語連珠、

也不是冷面笑匠的英式幽默,

而是道道地地台灣製造的「生活哈哈鏡」,

把苦悶生活映照的細緻人性統統「照」出來,

放大那些平時被我們巧妙藏好的白眼或瘋狂。

 

2008年成立,

由7個死黨把日常瑣事拍成喜劇,

從校園到職場、電影院到咖啡廳,

業餘拍到專業,

YouTube上累積超過1億3千多萬觀看數、

88萬人訂閱,Facebook也有85萬粉絲關注。

 

前陣子,他們在馬來西亞拿下WebTVAsia

台灣最佳互聯網視頻大獎;

上個月YouTube公布台灣年度熱門影片排行,

在創作者前10名中,

《這群人》更一口氣占據3個名次,

囊括冠亞及第8。 

 

全力以赴,才能哈哈大笑

好笑不等於開玩笑,

《這群人》最不好笑的時候,

正是工作的時候。

 

沿著灰灰的水泥牆爬上4樓,

出租倉庫樓上的拍片現場,燈光刺眼,

道具、攝影、收音、妝髮,

10來個工作人員加上演員,臉上沒有嬉鬧。

拍攝到一半,瑞室從攝影機旁走向前,

和這場戲的演員基榮和茵聲討論劇情:

「這個地方,應該是你們要...」

 

一般人以為網路紅人拍片陽春、信手拈來,

隨便演都紅,《這群人》拍一支短片,

成本卻至少幾10萬起跳。

即使不比主流媒體大手筆,

他們對表演的態度仍反映在細節上:

面對鏡頭用左臉還是右臉?

這段要用全身演還是一個眼神表現?

 

道具特別訂做、

攝影找固定合作的專業團隊,

腳本、分鏡、控場還是由團隊成員親自處理;

「劇本組」甚至規定,

一個月至少要有4個劇本產出。

 

認真不夠,還得專業;

有了哏,還必須有步步到位的質感。

質感哪裡來?

《這群人》靠的就是討論、改進,

再討論、再改進的彈性與耐心。

 

站遠,才能看近

烏煙瘴氣的鳥事,

如何變成數10萬人捧腹的笑料?

《這群人》的方法是,

站遠一點,看近一點。

 

試試看:把討厭的人仔細觀察一次,

研究對方的眼神、語調、動作;

在心裡重現一次想到就煩的情境,

氣氛、周遭人的表情,

然後把自己再「演一次」,

你說了哪些話、心裡想什麼?

 

稍微誇大一點。

想像自己會在螢幕框內加入哪些特效?配樂?

加一點罐頭笑聲,你會安插在哪個橋段?

站遠一點,然後仔細觀察腦袋裡的畫面。

現在,你的感覺如何?還那麼生氣嗎?

 

戲劇科班畢業的《這群人》,

從學生時期就開始訓練觀察力。

遇到不開心的事,

第一優先察言觀色、揣摩各方情境,

再不爽、都能成為搞笑素材。

 

再進一步:我們為什麼發笑?

科學家研究,幽默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驚喜,

「笑點就是利用驚喜,將我們逮個正著。」

 

愈無聊、理所當然,

愈有可能找到產生共鳴與驚喜的「哏」。

好比在《老師的經典語錄》

就把老師的口頭禪化成哏:

如果考60分,老師會說:

「以你的程度,應該可以考70分啊!」

考70分,老師又說:

「以你的程度,應該可以考80啊!」

你熟悉這個哏嗎?一定會會心一笑。

 

 

 

最糟,就是站在原地

畢業之後,這群死黨有人在餐廳當領班、

有的在電影院打工,

原本都是工作之餘當成興趣,

沒想到拍出名氣,

真正想用心製作卻又忙不過來,

經過幾次分身乏術、大吵,

團員中的雙胞胎兄弟基榮與瑞室,

決定說服大家辭職一年,專心一試。

 

「最糟,就是站在原地,」

瑞室回憶當時和哥哥分頭「引誘」團員,

心想的是不要後悔,即使失敗,

他們其實沒什麼可以賠;

但如果不試,就等於直接站在原地,

永遠不知道會不會成功。

 

拿出勇氣決定前進,代表對夢想全權負責。

於是,留下來的團員進修、試鏡,

拍攝也沒停過;除了自導、自演,

也學起商業設計、行銷,

有人身兼製片、有人統籌劇本、

有人負責道具...

 

這和傳統的明星藝人不一樣。

從單純想「把戲演好」的表演者,

到想「推出好作品」的創作者;

對《這群人》而言,

站在觀眾這邊不只是一個原則,

更像一路以來的前進動力。

如今即使不乏登上大銀幕和主流媒體的機會,

他們仍以網路創作者身分自居,而且非常珍惜。

 

黑色幽默的純白善意

佛洛伊德有個著名理論:

人類天生有性慾與攻擊等等

受社會壓抑的想法,

只在夢中或特定情況才被抒發,

而笑話就是其中一種宣洩機制。

 

這也代表,很好笑的事情,

有時候也可以很有攻擊性。鄉民世代,

網路紅人說話創作都得比大眾人物更小心,

拿捏不對,很容易成為民粹之箭,助長歪風。

 

《這群人》作品的另一個特色,

就是有「對照組」:

拍了學生語錄、就拍老師語錄;

有態度不佳的服務生,就有無理取鬧的奧客;

有浮誇的媒體,當然也少不了湊熱鬧的民眾??

這背後,還藏著他們對創作的另一種堅持與善意。

 

「我們要拍我們看到的,

但是用第三者角度去呈現,」團員們說。

 

喜劇引人發笑,

脫離不了嘲諷、戲謔、脫軌;

但這群喜劇演員的私下樣貌,

卻真的如你我身邊的好朋友,

不特別激動熱情、也少有犀利辛辣。

當他們一言一語說起自己的故事,

能讓聽者感受到走在夢想路上的專注,

也想起:人生很難,

人性種種說穿了其實並不美麗,

但正是那一點點善意幽默,

讓我們在笑得臉歪嘴斜之餘,

仍覺得世界是那麼可愛。

 

本文獲《30雜誌》授權轉載刊登,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Susan )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

《30雜誌 4月號/2016 第140期》

《30》雜誌

《30》雜誌

《30》的新雜誌給年輕一代, 提供工作、就業、投資、學習、教養、 生活、家庭、奉獻、健康等方面的資訊與分析。 以「五新」的抱負來獻給年輕一代: 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新知識、以及新做法。

《30》的新雜誌給年輕一代, 提供工作、就業、投資、學習、教養、 生活、家庭、奉獻、健康等方面的資訊與分析。 以「五新」的抱負來獻給年輕一代: 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新知識、以及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