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就算輸,也要輸得精彩!
運動競賽就是要贏,
怎麼一位參加過奧運長跑的好手,
會說出:「就算輸,也要輸得精彩」
這種話呢?
2012年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運
長跑選手的張嘉哲,他不只用腳跑步,
他更是用大腦在跑步,
堪稱是國內最會思考的運動員。
32歲的張嘉哲,
成為台灣第一位參加全馬的選手,
他拿到77名,光榮回國,
也因沒有遞水員而讓他一炮而紅,
回國後頓時成為媒體寵兒。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奧運雖輸了,但卻贏到人生
當然,沒有拿到第一名是有些遺憾,
也是出發前就心裡有數的結果,
但沒拿第一名,
也不代表人生就要當一輩子的魯蛇。
他非常享受比賽,
更因進了奧運的大門而展開了他的奇幻之旅,
人生從此有了不平凡的經歷。
所以他可以告訴所有人,輸也要輸得精彩。
從開始跑步的那一天,從沒想過月球
(奧運資格)會離他這麼近!
更沒想到他真的去月球走一趟,
嘗到奧運滋味,這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當然,你以為跑過了奧運,
仕途就會飛黃騰達,不然。
剛跑回來時,
他也興致高昂的寄了履歷表
到各企業去要贊助與支持,
3、40封信寄出去,獲得的回應卻寥寥可數。
其中一家企業答應找他代言及贊助,
結果簽完約後,對方向他坦承,
如果他沒有寄資料來,
還真的不知道張嘉哲
就是代表台灣參賽的奧運選手。
但是,他也必須說,有了奧運光環,
讓他比一般運動員多些名氣,
在找贊助上,是有幫助的。
但是,這對大多數的運動員來說,
要去求輸卻是不喜歡的事。
可能出現:「拿了台灣第一,
卻不願出國挑戰那個輸」的現象。
張嘉哲認為,輸其實比贏更難。
因為在台灣,大家都會告訴你要得到第一名,
因為第二名就拿不到保送,也沒有大額獎金,
所以個個選手都要贏,不能輸。
跑不出舒適圈,贏了也是輸
就因如此,所以當選手在台灣拿了第一名後,
就不再努力,成績反而退步。
「因為他們被教育不能輸,只能贏,
所以不敢出國比賽,待在國內舒適圈」。
張嘉哲說自己不怕輸,
更不甘於在國內拿第一,
也十分享受在國外
那種夾道為選手加油的感覺,
所以他積極赴國外比賽。
「即使輸了,也精彩!」。
其實,輸是為了贏昨天的你,
所以你是真的贏。
但多數運動員想不透,
就停留在國內的舒適圈。
他鼓勵運動員,有實力與機會,
一定要參加國際比賽,
與世界頂尖的好手一同競技,
「即使輸了,也是贏」,
一定可以讓自己進步。
運動可以當飯吃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運動員的自我設限,
不懂得向社會大眾推銷,
甚至只安於當一位單純的運動員。
但其實,運動員有成千上萬位,
民眾及企業要認識你,一定要懂得行銷自己,
把你的特色秀出來,
才能藉外部資源來幫你達到運動巔峰。
舉例來說,很多運動員會很認真的自我努力,
向標竿前進。
但當他們需要出國參賽經費,
或需要營養品贊助時,卻苦找不到贊助。
當然,你可以向體育署或各單項協會找經費。
但他要挑戰的是,要去外面搶資源,
而不是在裡面吃大鍋飯。
張嘉哲說,運動的目的不正是挑戰自我,
挑戰極限嗎?那為何運動員要自我放棄,
要在體育圈子裡互搶資源,
而沒有勇氣去外面擴大資源。
如果說突破成績是一種挑戰,
那到外面去爭取資源與認同,
也是很好的挑戰的機會,不是嗎?
雖然企業目前喜歡的贊助以活動賽事為主,
較難爭取贊助個別的運動員。
但也別氣餒,林義傑可以,
相信有更多運動員憑本事,拿到企業贊助。
一起努力,讓社會更認同運動員,加油!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載!